7月,武汉全市1785个标准化社区纳凉点准时向市民开放。在今年这个炎热夏日,这些家门口的清凉空间迎来众多人群,成为市民应对酷暑的坚实保障。始于2003年的武汉纳凉工程,历经二十余载发展,从最初单纯应对高温的物理避暑场所,如今升级为集精准服务、社区治理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基层落地实践。
精准识别需求,服务分层响应。根据高温环境下不同群体差异化、深层次需求,部分社区为外卖员、环卫工人等设置专属休息区,充电站解决设备续航难题,冰箱提供冰镇饮品缓解酷热,急救药箱则提供基础安全保障。而针对暑期老人带娃避暑不便难题,社区“暑期爱心课堂”应运而生,提供儿童看护与教育服务,与老人纳凉区域同层设置,实现“一老一小”需求一站式满足。除此之外,纳凉点成为展示社区特色的重要窗口,形成 “一社区一品牌”基层创新活力。健康服务方面,部分社区打造“健康角”,由医生定期坐诊,提供血压监测等便民医疗服务;助老服务方面,部分社区与辖区“幸福食堂”联动,为老人提供就餐优惠及送餐服务,解决高温天用餐难题;还开展免费理发等便民活动,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高效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社区充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对内外资源有效链接、高效整合,使得纳凉点功能拓展、服务品质提升。对内,紧密联动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幸福食堂等现有服务阵地,实现功能互补与资源共享;对外,主动对接医疗机构、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以及辖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引入专业服务与支持。例如,“健康角”成功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将专业医疗服务下沉至居民身边;“暑期爱心课堂”则有效凝聚志愿者资源与教育服务资源,解决了儿童看护与教育的需求;“幸福食堂”与纳凉点的联动,则是盘活社区内部助餐资源,精准服务老年群体的典范。这些资源整合规范透明、廉洁高效,切实惠及于民,显著提升了服务供给的专业性、可持续性。
激活居民参与,注入内生动力。纳凉点不仅提供服务,更有效激活了居民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能力。民情收集前沿阵地,利用居民在纳凉点聚集交流的契机,转化为“民情收集站”。居民对于身边事的意见与诉求,得以在轻松氛围中被倾听、记录,为社区精准施策提供了鲜活的一手信息,使纳凉点成为感知社区脉动的前沿哨所。拓展自治共治实践空间,不少社区的 “纳凉议事会”使居民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参与者、协商者甚至决策者。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围绕社区环境改造、公共空间利用等议题展开讨论,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与能力,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社区纳凉点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从应对高温的“被动避暑”向服务民生的“主动作为”的转型升级。充分证明,当公共服务承载起精细化治理的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温度,其价值便远超最初的物理功能。社区纳凉点这一“小空间”的“大作为”,是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服务下倾的生动体现,这份在应对气候挑战中淬炼出的基层治理智慧,彰显了城市在细微处提升治理效能、传递城市温度的不懈努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珍珠(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