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东湖跃浪处 江城正放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20:0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立秋刚过的武汉东湖,一场延续14年的城市狂欢再度上演。“跳东湖”活动今年吸引了超1万名游客。多元业态的相互交织,展现着夏日消费的蓬勃活力。数百个跳水名额瞬间告罄,数十组音乐人轮番献艺,上百家市集摊位串联起消费热潮,“跳东湖”从小众行为艺术蜕变为融合音乐、运动与市井烟火的文旅IP,恰是武汉以节庆活动激活城市文化势能的生动注脚。这种扎根本土、由点及面的在地化实践,是武汉音乐文旅的破圈之道,为新质文旅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范本。

当音乐节与城市地标碰撞出化学反应,文化认同便有了具象载体。“跳东湖”将水的灵动感、音乐的穿透力与码头文化的包容性编织成独特叙事。今年活动期间,东湖周边酒店一房难求,直观展现着优质文化活动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来武汉看演出”成为文旅消费新热潮。上半年武汉体育中心举办的多场大型演唱会,让周边餐馆排起长队,地铁客流显著增长,今年三月刀郎武汉演唱会期间,武汉体育中心所在商圈酒店预定量猛增550%,文旅综合消费比平时增长三倍。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音乐演出与城市经济的共生图景,让参与者在跳水的刺激、贝斯的震颤、热干面的香气中,触摸到武汉“硬核”外表下的柔软性格。

放眼全国,成都以Livehouse(音乐展演空间)集群构建“街巷音乐生态圈”,西安将秦腔元素融入电子乐演出,这些探索印证了音乐文旅需扎根城市基因的共性规律。而武汉的独特之处,在于“江河湖海交响”的自然禀赋与“九省通衢”的包容特质形成的化学反应。这种特质既孕育了《汉阳门花园》这样的本土民谣,也能接纳电子乐的先锋表达,为音乐文旅提供了多元生长的土壤。

聚焦武汉乃至湖北,要让“跳东湖”这样的IP持续释放能量,需在三个维度下功夫。其一,强化文化锚点的深度挖掘。武汉的码头文化、工业遗产、高校资源都是待开发的富矿,可将音乐节与江滩的工业遗址结合,让老厂房成为摇滚现场;在珞珈山、喻家山周边打造校园音乐季,延续城市的青春气息。其二,构建“音乐+”的产业生态链。推动演出票务与地铁通勤、景区游览、餐饮住宿的联动,开发“一票通”服务,让单次消费转化为链条式体验。其三,政策支持。武汉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优化演出审批手续到为演出活动提供全方位配套活动,再到鼓励全国演出经营单位的企业和人才等落户武汉。此外也大力推动“演出+商业”“演出+旅游”等创新模式,以文化赋能商业与旅游,带动消费,引领热潮,未来也可以继续出台和完善相应政策,大力发展“演艺经济”。

城市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文化场景里。从“跳东湖”溅起的水花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节庆的热闹,更是一座城市用文化赋能发展的清醒自觉。当音乐成为连接城市与市民、本土与外来的情感纽带,武汉的文旅新势力必将在长江经济带的文化版图中,奏响更加雄浑的乐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解天宇(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江汉经开区管委会)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