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在全网发布。规定从精文简会、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及借调干部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赢得基层干部广泛好评。然而,在一片欢呼鼓舞声中,也夹杂着一些疑虑的声音——文件虽好,但能否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更有网友调侃道,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本身也是一项工作,少不了减负会议、减负台账、减负总结,才能证明减负工作是否做到位了。看似戏谑的调侃,却折射出部分基层干部的担忧,本意为基层松绑解困的“整治形式主义”行动,在执行中可能异化走偏,未能达到实际的效果。
这种异化所带来的危害,远比形式主义本身更为严重。一方面,催生基层整治“疲劳”。若基层干部终日忙于应付各类打着“整治形式主义”旗号的形式主义事务,而未能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其工作积极性将被持续消磨,甚至滋生消极应付的“躺平”心态。另一方面,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当基层大量精力被异化的整治工作分散时,便难以全身心投入服务群众的具体事务中,导致问题解决浮于表面,民生实事推进缓慢。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异化还将透支政府公信力。若整治工作仅停留在汇报材料出彩、官媒宣传好评的表面功夫上,并没有真正给群众带来实惠,必然引发群众对政府决策和执行能力的质疑。长此以往,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各项政策的推进也将难以获得真实有效地反馈。
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地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持续整治形式主义,着力将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基层减负成效显著。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仍有部分干部反映基层减负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究其原因,既源于群众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需求,客观上拓展了基层工作职能;又源于上级官僚主义的要求,往往迫使下级采取形式主义的应对方式,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基层负担。
为何整治形式主义有时难以落到实处?有多方面的缘故。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热衷于对上表现,而非对下负责、考虑实效,把整治工作视为个人“政治秀场”,把精力耗费在汇报宣传的“表面文章”上,对基层是否真正减负这一核心问题漠不关心。个别领导干部本领恐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难题的能力,推动工作只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错误地将会议记录厚度、文件印发数量等同于整治力度和效果。同时,考核机制错位,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痕迹管理”思维根深蒂固,上级考核整改成效仍习惯于听汇报、查台账,迫使基层为迎检而再造新的形式主义。监督反馈亦缺位,群众监督与反馈渠道不够通畅,也让整治工作容易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沦为“自说自话”的政绩工程。
防止“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多管齐下、精准施策。要破除“一刀切”的懒政思维,坚持因地制宜,明确整治重点和差异化措施,允许政策在原则框架内弹性调适,避免“上下一般粗”,实现精准减负。要摒弃“唯数据论”的考核导向,不简单地以精文简会数量衡量减负质量,防止“数字减负”代替“实质减负”。着力在规范流程、科学管理、精简事务上下功夫,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纠正“唯台账论”的评价依赖。减负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推广“四不两直”调研方式,深入一线“沉浸式”办公,与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倾听真实声音、掌握实情实效。要搭建“开门问效”的监督平台。畅通基层干部和群众反馈问题渠道,建立健全高效的问题受理、核查和反馈机制,切实保护敢于反映问题、向形式主义亮剑的干部和群众。将群众满意度和基层获得感作为检验整治成效的标尺。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标本兼治、久久为功。唯有深刻认识形式主义的危害与根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积弊,以科学有效的机制保障落实,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惠民生,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寓青(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