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举行了首场长期照护师初级工(五级)职业资格认定考试。78名长期服务于一线的护理人员参加考核,这也标志着国家新设立的职业工种——长期照护师在湖北正式落地实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长期照护需求已成为社会刚需,我国从2016年起开始试点长护险制度,尽管人才培养步伐从未停过,然而,照护人才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明显缺口,“人才荒”的问题依然严峻。据统计,我国现有失能老人约4500万,而专业长期照护师仅30万人,供需缺口达千万级。在此背景下,国家专门为长护险制度设立的新职业,这一举措不仅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境提供了制度支撑,让失能老人享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让千万家庭重获希望。
长期照护师与传统照护师有着极大的区别。“传统”意味着老旧,即照护师只顾吃饱穿暖等日常生活照料内容,而长期照护师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不光需要做好生活照料、健康护理,还要拥有心理疏导技能,能够给与失能老人一定慰藉,此类专业化人才不仅能提高服务质量,更可降低失能家庭经济与事务负担。此外,传统照护师没有设置太多入职门槛,若没有经验的简单培训也可上岗。而长期照护师需接受专业培训,还需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从业上岗,这也保障了长护服务与质量。
尽管经过多年的试点,长护险已取得积极成效。然而当前市场上,长期照护师供给仍面临服务力量薄弱、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职业吸引力不足等瓶颈。为了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长期照护人才队伍,并让长期照护师从心理层面提升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一直在积极部署,推动拓宽就业渠道,建立职业晋升机制和继续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课程。例如,对农村妇女等零基础群体,开展“理论+实操+线上答疑”的短期培训,聚焦基础护理与心理疏导,让她们实现家门口就业;对医护人员等有经验者,提供管饲、急救等进阶课程。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培训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鼓励职业院校开设长期照护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就业率。长期照护师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支撑,需政策规范与公众认知提升双向推动。
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广落实,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解失能风险上,可谓“精准对路”,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未来,希望通过政策激励、技能提升、数智化赋能与制度保障,吸引千万级劳动力投身这一朝阳产业,为长护险全面实施提供坚实人力资源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黄云飞(湖北荆门)
责编:陈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