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百村蹲点”见证长江大保护的“十年蝶变”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6日09:1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同时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重要日子。当日,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苏州日报社联合长江流域50多家地市媒体共同推出的“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长江流域地市媒体大型融媒联动报道正式启动,引领我们见证生态之变、发展之变与社会之变。

一江清水向东流,映照生态新答卷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滋养着流域内数亿人民,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此,一场覆盖长江全流域的生态保卫战全面打响。

十年间,长江沿线各地全力以赴,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污染企业关闭搬迁,入河排污口得到整治,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实施,为长江水生生物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各地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如今,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江豚、中华鲟等珍稀物种重新活跃在江面上,长江中下游的水栖萤火虫种群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这些显著变化,是长江大保护成效的直接体现,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彰显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行动力。

百村蹲点,倾听绿色发展“新乐章”

长江大保护的十年,也是沿岸乡村华丽蜕变的十年。曾经,许多村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它们纷纷走上了护山护水、绿色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百村蹲点调研行”活动中,媒体记者将深入长江流域的百个村庄,挖掘了众多动人的生态故事。譬如,宜昌黄柏河沿线村庄,通过生态治理,让昔日的“牛奶河”变身清澈见底的“幸福河”,村民依托良好水质发展生态渔业,走上了致富路;重庆巫峡的古老村落,借助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江苏苏州的乡村,通过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打造出美丽宜居家园,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这些村庄的实践,是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缩影,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它们不仅见证了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通过蹲点调研,媒体将这些故事广泛传播,能让更多人了解长江大保护的成果和意义,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为绿色发展汇聚更多力量。

融媒联动,汇聚生态保护“强合力”

在信息时代,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至关重要。此次长江流域地市媒体大型融媒联动报道,整合了50多家地市媒体的资源和力量,借助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以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长江大保护的故事。

这种跨区域、跨媒体的合作,不仅扩大了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更搭建了一个全新的长江生态保护宣传平台。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共识的凝聚者和力量的汇聚者。通过深入报道长江大保护的实践和成就,媒体能够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环保意识,使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媒体还能发挥监督作用,对破坏长江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促使相关问题得到及时整改,为长江生态保护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守护长江生态的强大合力。

长江大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绿色征程。此次百村蹲点调研,是对过去十年长江大保护成果的一次全面检视,更是对未来继续推进生态保护的一次有力动员。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让我们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同守护好长江母亲河,让一江碧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第五届作协理事)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