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的舞台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庞众望的名字熠熠生辉。当孩童捧着奖杯送到他手中,他高高举起与全场致意,掌心的温度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致敬,更有对正在困境中前行者的隔空呼应。他用二十多年的人生书写了一个关于 “不辜负” 的故事,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这位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当离别开出花 ”的生命咏叹,更是激励当代青年拒绝躺平、矢志奋斗的时代强音。
在命运的苦难中,他以不屈的脊梁守护生命尊严。庞众望的家,是现实版的 “风雨飘摇”。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需要照料;母亲下肢残疾,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而他幼时被查出先天性心脏病,生命曾命悬一线。这几乎是被命运重重碾压的起点。然而,少年庞众望用稚嫩的肩膀担起生活重担,捡拾废品补贴家用,操持家务照顾双亲,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怀揣着对知识的热望踏实苦读,最终以684分的优异成绩叩开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在庞众望的记忆里,母亲总是笑着的。“她会坐在轮椅上,教我认字,说‘咱穷但不能志短’。 母亲的教导让他懂得,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依然向前走,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把每一次命运打击都变成扎根的机会。
在知识的殿堂里,他以进取姿态攀登求学高峰。2023年他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发言,那句“接受命运的局限,但不接受命运的摆布”便是其挑战科研巅峰艰难之路的求知箴言。他选择踏上了从清华本科到精密仪器系的漫漫直博征途。母亲临终前那句 “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帮助更多的人”,成了庞众望的动力源泉,他在清华园完成了从 “小家” 到 “大家” 的认知跃迁。8年前,母亲送给庞众望的期许,如今已成为他清晰而坚定的理想,当他说出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科研报国” 时,眼神里的坚定让人想起那句老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明白攀登科研高峰,唯有沉下心来,多思考、勤实践、勇探索,才能在未知领域开疆拓土,才能为祖国科技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在价值观的坐标上,他以清醒认识彰显传递人生格局。 面对铺天盖地的赞誉,他始终保持着令人感佩的清醒与理性。我们太容易将苦难浪漫化,却常常忽略其中的沉重,其实苦难不值得歌颂,重要的是苦难背后的力量。作家余华在《活着》中说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庞众望坦诚而感恩地承认,自己的成长路上并非孤军奋战,是国家完善的助学贷款政策解除了他求学的经济枷锁;是清华大学“覆盖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资助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是师长同学的温暖关怀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庞众望身上,我们看到了对“自助者天助”的深刻理解,既怀抱坚定的自强信念,也深深感恩社会给予的帮扶托举,让个体坚韧与制度红利共同谱写出这个时代最真实动人的成长华章。这不由得想起是今年《感动中国》当晚,中国男篮时隔10年再次冲进亚洲杯决赛,解说动情感叹:自助者天助。诚然若要天助必自助,若要人立需自立。
在流量喧嚣的当下,庞众望的故事为何能打破信息茧房,直抵人心?因为他的 “感动” 里没有刻意煽情。他不为苦难加冕,却为奋斗做证;他拒绝悲情度日,却将感恩深植于心;他拒绝躺平而行稳致远。颁奖辞里说他是 “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剑的锋利,源自千锤百炼;蝶的轻盈,藏匿着破茧时的疼痛。
庞众望的 “感动中国”,在于他让我们看见,平凡人也能成为一束光,照亮自己,也温暖时代。曾几何时庞众望也害怕会“有负众望,但他逐渐摸索找到成长的方向。愿我们都能咬咬牙把那些 “我不行” 变成 “再试试” ,在本该奋斗的年纪拒绝躺平,在“没有轻松的岗位”上不懈奋斗、不负众望,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不负韶华不负卿。
稿源:荆楚网
作者:冉纯真(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