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8月19日举行。全会聚焦“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锚定方向、凝聚共识。这座曾以“钢的城”铸就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城市,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转型发展,在优势转化中重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为中部地区崛起挺起“硬脊梁”。
武汉的转型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优势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三个优势转化”战略,即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这三大优势如鼎之三足,共同支撑起新时代武汉的战略地位。在科技创新领域,武汉正加速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链条,九峰山实验室研发的全国首个100nm氮化镓流片PDK平台,仅用4个月便吸引30余家企业展开合作,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高德红外“脑机接口”等国际领先技术,开辟出千亿产值新赛道。当实验室的智慧火花点燃产业创新的燎原之火,“大学之城”的科教底蕴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交通枢纽的能级跃升,让武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链接能力。作为国家明确支持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汉的“空铁水公”立体网络日益完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不断加密,架起通达全球的空中桥梁。地上,高铁“超米字型”网络加速成型,与14条地铁线路形成高效联动;水上,阳逻港通江达海,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中欧班列(武汉)开行密度持续加大,辐射欧亚大陆115个城市。依托强大的综合交通体系,武汉正从地理中心的“十字路口”,蝶变为畅通经济血脉、高效配置要素资源的战略枢纽节点,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链接全球市场提供坚实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在武汉的江湖之城实践中熠熠生辉。作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统筹治山理水营城,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达20年来最优,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串起12个生态明珠。更值得称道的是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武汉探索“生态+”发展模式,将600余座口袋公园、人均15平方米绿地转化为宜居宜业的绿色竞争力。当市民推开家门便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生态优势已实实在在转化为幸福生活的获得感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本底。
优势转化的宏伟蓝图,离不开干部队伍的担当实干。今年初启动的“干部素质提升年”武汉市以“1+3+N”构建落实体系,选派干部奔赴改革攻坚、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急难险重、基层治理等“六个一线”学真本领、练铁肩膀。在长飞半导体基地建设中,干部们将拆迁瓦砾场蜕变为全国最大碳化硅生产基地;在蔡甸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项目工地,每个施工片区由一名专业干部负责精准调度,工程进度精确到小时,政府职能部门现场办公解难题。正是这种“白天实验、深夜演算,泡面当正餐,公式写满黑板”的拼搏精神,让“干部敢为”成为优势转化的最强催化剂。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不仅是对城市能级的重新定义,更是对历史使命的主动担当。当武汉以5.5%的GDP增速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大关,当“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与数字经济以年均20%的速度提质扩量增效,一个立足中部、服务全国、联通全球的支点龙头城市正拔节生长。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宏图中,武汉以三大优势转化作答时代命题,彰显的正是“于大转型中育新机,在大格局中担重任”的英雄气魄。
江湖潮涌,奋楫者先。市委全会擘画的“三个优势转化”战略,是武汉转型发展的“关键一跃”。当创新动能激荡于实验室与生产线,当枢纽引擎轰鸣在陆地与天空,当生态画卷铺展于江湖与城郭,新时代武汉之“重”便在这片发展热土上可触可感。一个以担当奋进重塑发展优势的武汉,正以支点龙头的昂扬姿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新篇章,为中部崛起注入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