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在多家购物平台上发现有卖家在批量销售无3C认证充电宝,甚至一些帖子中明确写着“充电宝来自机场查收”,引发公众对安全隐患和监管透明度的质疑。机场安检拦截只是第一步,如果后续处理不透明、不规范,这些原本销毁的三无产品可能会重新流入市场,引发更严重的安全隐患。
充电宝处置全过程中监督不能缺位。当前充电宝处置的最大痛点在于“看得见的拦截,看不见的归宿”。机场安检仅负责拦截,在后续环节中通常由不同部门负责,部门之间的信息也不互通,也不对销毁的情况结果进行公告,导致公众无法监督。而正是这种监督的缺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监督在处置全环节中是不容缺失的。可以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从充电宝被拦截开始,对其登记、存储、运输、销毁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将相关情况结果对外公布,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
建立起标准的处置制度体系,明晰权责边界。在现行法规中,罚没充电宝的处置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在充电宝处置标准、责任划分等方面,各地的处置存在差异。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及时出台全国性专项规定,对处置主体资质、处置方式、处置过程等明确规定;同时梳理机场、市场监管、环保三方的责任链条,明确各方在罚没处置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避免因职责模糊导致处置不当或监管漏洞。此外,还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因履责不到位导致充电宝重新流入市场的人员与单位,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并进行处罚。
加强技术手段,构建防回流的防火墙。罚没的充电宝处置方式大多为物理销毁,其过程可能存在核心电芯未损坏的情况,若被不法商家换壳重生,重新流入市场,将会对消费者造成安全风险。技术手段则能够有效遏制这一情况。如推行“一宝一码”数字身份制度,对出厂的充电宝赋予其唯一、不可复制的二维码,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只需扫码就能查询到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知道是否被机场拦截过,是否为回流产品。还可以在机场等拦截地设置现场处置装备,通过高压电击对充电宝的核心部件实行精确破坏,确保无法再度使用。通过技术手段让充电宝丧失回流价值。
拦截不合格充电宝只是公共安全的起点,并非终点。希望通过公开透明的监督、先进的技术管理、清晰的制度体系,让公众能够告别“充电宝焦虑”,筑牢公共安全防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杰(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坝陵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