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执“四则运算”之笔绘出乡村特色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14:3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产业是兴农、助农的必要路子,发展乡村产业需根植于乡村特色,抓住本地资源优势,因时因地、一村一品找准产业出路,科学化、多元化走出致富新路。

活用加法,整合特色资源,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端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安全营养的优质农产品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通过整合本地农产品资源、文旅资源、金融资源等为产业发展构建保障,善用金融普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文旅+”农产品深加工纵向发展,实现产品品牌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以农产品种植业为基础发展特色农文旅融合,不断满足新形势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夯实共富基础。

巧用减法,因地制宜,减轻产业市场竞争负担。做减法摒弃“两靠”式简单思维发展模式,坚持差异化发展方向,要避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容易出现的“简单化利用”“同质化竞争”问题。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思维已经不能满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不经过调查、论证,一味照搬照抄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选择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时,应注重本地客观实际情况,瞄准市场需求,突出特色,建立区域产业负面清单,避免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严重。例如,可以通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规划,形成互补协同产业生态。要敢于做减法,从“千村一面”的喧嚣中抽身,回归地域本真、聚焦禀赋深耕。

善用乘法,凝聚社会力量释放“乘数效应”。目前乡村特色产业缺少同外部优质技术、资源的有效融合互动,产业价值挖掘不足,乡村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产业向深层次发展。因此乡村产业发展要凝聚政、企、校多方力量,走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发展之路。合理跨界配置产业布局,推进主体多样性,引导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文旅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乡村特色产业项目,以“乘法”释放产业发展倍数效应。

用好除法,巧“除”发展瓶颈,助力产业发展。精细化种植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科技的快速发展让农业生产可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发展,一批生产绿色、品质优良、生产效率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涌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保障,各级政府要以动态眼光和长远发展着手,加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高科技为产业赋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现代化特色产业转变。

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之道,在于立足当下,更在于目标长远,用好乡村“四则运算”,紧扣时代脉搏,让乡村的土地长出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郑芳港(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玉泉街道办事处)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