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商圈小夜市,民生大服务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16:3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襄阳市樊城区泛悦城市广场热闹非凡。襄阳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化身“摊主”,热情耐心地向咨询群众讲解政策。市民小刘逛街时路过,不到5分钟就把医保报销流程理得清清楚楚。夜色渐浓,这些特殊的摊位旁聚拢了不少市民。“社保怎么缴最划算?”“断缴了该怎么办?”这些上班族常有的疑问,在“社保夜市”里都能得到满意答案。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本质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襄阳“社保夜市”的推出,正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实践,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让政策落地有声,让服务温暖人心。

长期以来,“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政策难懂、流程复杂”是群众办理社保业务的普遍痛点。襄阳市人社局、医保局深入调研后发现,27类高频问题中,超60%与“时间错配”“信息壁垒”直接相关。为此,两部门组建“八小时外”服务专班,将43项高频业务“搬进”商圈、社区,服务时间延长至傍晚6点至晚上9点。养老金资格认证“秒办”、复杂业务预审指导、手机APP线上申报“手把手”教学……这些创新举措,让群众“逛街办事两不误”,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据显示,“社保夜市”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超500人次,现场办结业务80余件,发放宣传手册27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新增灵活就业人员参保1.2万人,线上业务办理量增长65%,群众跑腿次数减少70%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政府部门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服务”的作风转变,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密切联系群众”要求的具象化实践。

“社保夜市”的突破,不仅在于时间与空间的延伸,更在于服务模式的革新。活动现场设置的“社保夜话”交流区,成为政民互动的“连心桥”。工作人员与群众围坐畅谈,针对“灵活就业缴费方式简化”“手机操作培训”等建议即时回应,并纳入后续优化方案。这种“面对面”沟通,打破了传统政务服务的“单向输出”模式,让政策制定更贴合民意。

此外,“政策夜课堂”以“白话式”解读,将养老保险补缴、工伤保险待遇申领等复杂政策转化为通俗案例。业务骨干化身“夜校讲师”,通过图文展板、互动问答等形式,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而“政策盲盒”答题活动则以帆布包、小扇子等实用礼品吸引参与,寓教于乐中提升政策知晓率。这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让社保服务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针对商圈企业普遍关注的惠企政策,襄阳人社部门开展“一对一”精准答疑,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用工特点,量身定制政策落地方案。例如,为某餐饮企业设计社保补贴与稳岗返还联动方案,帮助其节省用工成本12万元。这种“企业点单、政府配菜”的服务模式,确保了政策红利直达快享、精准兑现。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精准施策的背后,是政府部门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认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襄阳“社保夜市”的实践表明,只有真正倾听群众声音、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将作风转变的成效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便利。

襄阳的探索并非孤例。宜昌市将社保服务融入夜市、社区,通过“游园会”“政策小课堂”等形式提升群众参与感;荆门市推出“社保服务进工地”,为农民工普及工伤保险知识……这些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湖北政务服务改革的清晰路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作风转变为抓手,推动政策落地从“形式合规”向“实质有效”跃升。

从“社保夜市”的热闹场景中,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作风转变的坚实步伐,感受到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它如同一股清风,吹散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阴霾,让政务服务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期待更多像“社保夜市”这样的创新实践涌现,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政务服务细节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龚樊(襄阳樊城)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