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情况被公布,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行为,侵蚀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在一些地方,面对人民群众的发展生计,部分干部因怕担责、怕出错,落实政策僵硬死板,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麻烦,面对经济发展的改革需求,又常常慢决策、乱伸手,外行领导内行,导致走上一些弯路。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让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下降,而且影响了地区的长远发展,无法与我们所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相匹配。
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是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将个人的得失置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的则是能力不足,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和新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只能选择逃避和敷衍。同时,对这类问题的发现和惩处不够及时、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这些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这其中,假作为带来的危害尤甚,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一些地方乐于打造“面子工程”,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搞表面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喜欢搞虚报成果,展示辛苦,玩统计数字的游戏,实际工作却毫无进展。这些假作为不仅会误导上级决策,还浪费了宝贵的政策资源和时间窗口,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掩盖。
针对查处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整治。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思想教育,通过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持续强化作风教育培训,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让党性教育、培育优良作风入脑入心,让广大干部深刻领悟为人民服务的真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干部的工作实绩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对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和假作为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用人导向。此外,还要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不担当、不作为等行为无处遁形。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大举措,也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之举。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决向这些问题“亮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熊贝(武汉经开区)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