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一幅描绘鲁迅先生手持香烟的墙画引发争议,有市民以“宣扬吸烟”为由投诉要求拆除。这面原本旨在致敬文化名人的艺术墙,意外成为舆论焦点,折射出当下公共空间历史表达的复杂性与认知困境。
表面看,这是一场关于公共艺术适当性的争论,实则揭示了更深层的文化解读冲突。投诉者从健康倡导视角出发,其诉求有其合理性;而反对者则坚持历史真实性与整体性认知。这两种立场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代表了公共空间历史表达必须平衡的不同维度,既要尊重历史真实,也需考虑当代价值导向。
这场争论暴露出我们对历史人物普遍存在的“符号化”认知倾向。鲁迅被简化为“抽烟”或“不抽烟”的单一符号,其复杂的历史形象被扁平化处理。历史人物成为任人涂抹的画布,每个人都在上面投射自己的价值观和期待,却忽略了历史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公共空间的历史呈现需要“语境化”理解。鲁迅手中的香烟,是其创作过程与时代背景的真实组成部分。若将这些历史细节全部抹去,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被净化但也失真的历史图像。公共艺术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提供完美无瑕的榜样,而在于激发观者对历史的全面思考,包括其复杂性与矛盾性。
这场风波也反映了公共艺术创作面临的挑战。在多元社会中,任何公共表达都可能面临不同解读。重要的是建立开放、理性的对话机制,而非简单采取“拆除”或“保留”的二元对立。公共艺术需要充分考虑社区特点、观众构成和文化背景,在历史真实与当代价值间寻找平衡点。
面对历史,我们需要的是对话而非独白。鲁迅先生若在世,很可能也会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这场争论,既反对将吸烟浪漫化,也反对将历史人物脸谱化。他的作品始终呼唤独立思考与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在处理类似争议时最需要的精神资源。
公共空间的历史表达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过去、诠释现在与面向未来。在这场鲁迅墙画风波中,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建立更加成熟的历史对话机制——既能尊重历史真实,又能体现当代价值;既能保留历史复杂性,又能承担公共教育的责任。唯有如此,公共艺术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非引发分裂的战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施鹏(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