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共产党江汉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充分肯定了今年以来区委常委会的工作,统筹城区转型和治理创新,城区功能品质和宜居程度全面提升。而这背后,正是“小切口”里的“绣花功夫”。近年来,武汉市江汉区未走大拆大建的转型老路,而是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从居民关切的小事入手,在志愿服务、空间改造、精准服务三个“小切口”深耕,这种深耕不仅推动了城区功能蝶变,更让治理温度直抵人心,走出了一条城区转型与治理创新同频共振的路径。
基层治理的活力,藏在每一位居民的参与热情里。江汉区没有简单依赖行政力量,而是把志愿服务打造成撬动治理的关键支点,用“专业+志愿”的组合拳破解基层人手紧、服务散的难题。该区先从机制上破题,制定“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十大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公益创投大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还创新推出“专业社工+志愿者”搭班模式,2万余名“江汉管家”先经应急救护、矛盾调解等专业培训,再由社工带队开展服务,让“助人自助”不再是口号。在汉兴街道江汉里社区,这个大型安居工程社区更是巧妙盘活“熟人资源”,通过“请党员回家”“邀老群干出马”,组建起699人的“一呼百应”志愿服务队。如今,这支队伍成了“行走的民生110”,哪家老人需要代购药品,哪栋楼的垃圾需要清运,志愿者随叫随到,把熟人社会的温情揉进现代社区治理,让新搬来的居民快速找到“归属感”。
党群服务中心是城区治理的前沿阵地,但过去“柜台式”的办公格局,让居民不愿进、不敢坐。江汉区抓住这一痛点,以8个试点社区为突破口,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让“行政空间”转身为“居民客厅”,这正是城区空间转型的生动缩影。改造不搞“一刀切”,而是让居民全程参与,常二社区居民希望多些休闲区,就把群众活动区域占比提至97.17%。如今走进这些党群服务中心,看不到冰冷的柜台,取而代之的是书架、沙发、儿童游乐区,居民可以看书、聊天、办活动,真正实现了“愿意来、喜欢待、用得好”。截至目前,首批试点社区验收满意度超90%,空间利用率翻了番,更重要的是,开放的空间拉近了邻里距离,以前互不相识的居民,现在会在活动区一起下棋、聊家常,社区的“烟火气”更浓了。
城区转型不仅要“面子”新,更要“里子”实。江汉区在治理创新中,没有忽视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而是从他们的急难愁盼出发,用精准服务补上治理短板,让城区转型更有民生温度。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常二社区,改造后的党群服务中心专门增设了“适老化角”,墙面贴了防滑地砖,墙角装了扶手,还配备了血压仪、放大镜等便民工具,每周有志愿者驻点帮老人测血压、教手机使用;针对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没人管”的问题,打铜社区利用新增的活动空间,推出“四点半课堂”,社工和志愿者轮流辅导孩子写作业,还开设手工、绘画课程。这些服务看似小事,却切中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常二社区的张婆婆说:“现在不用跑远路就能量血压,心里踏实”。这种按需定制的服务,让治理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
从志愿服务激活治理活力,到空间改造优化生活场景,再到精准服务温暖特殊群体,江汉区转型实实在在,每一步都落在民生小细节里。未来,武汉市江汉区将统筹美育江汉、精致江汉、花韵江汉建设,强化源头治理、精细管理、数智赋能,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城区,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生活品质更加美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承茜(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汉兴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