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七夕添妙趣,今须作新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9日21:5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将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确定为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示范活动举办地,8月28日至9月2日期间将举行主题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场让天河小城“出圈”的文化盛会,不仅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鲜活例子,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中坚守本真,在创新表达中对接时代,让古老节日书写出跨越时空的“当代诗行”。

说起七夕,可不只是“情人节”那么简单,它藏着中国人千百年的精神密码。早在远古时候,人们就对着织女星祭拜“七姐”,既是敬畏自然,也盼着能学到好手艺;到了汉代,《四民月令》里记载的“晒经书、晒衣裳”,把节日和生活智慧、文化传承绑在了一起;唐宋年间,穿针乞巧、看蜘蛛结网卜吉凶成了时髦习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道出了古代女子对巧手艺、好日子的向往。后来牛郎织女的传说加进来,七夕又多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从祭拜到祈福,从求手艺到谈感情,七夕从来都是个“多面手”,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

如今,各地都在想办法让七夕“接地气”,让年轻人愿意亲近。作为“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的郧西,祭星、乞巧这些老规矩没丢,同时又举办主题音乐会、中式婚俗体验,甚至还有“爱情长跑”,让七夕能玩、能参与;还联合高校做了“鹊桥纹样”的文创、“七夕美人茶”礼盒,把老元素变成了日常能用的东西。秭归的非遗小巷里,穿针乞巧比赛、投壶、写七夕心愿墙,让年轻人在玩中接触民俗;河北邢台挖出自家3500年建城史里的爱情故事和50多项非遗,跟商业结合起来推广;盐城东台打“董永故里”牌,设计了“白天找缘分、晚上看演出”的路线;大理的集体婚礼更有特色,把白族婚俗和现代仪式融合在一起,在洱海边讲述忠贞爱情的故事。这些做法都没走“照搬老一套”的老路,而是把七夕的文化意义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讲了出来。

但热闹背后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过度商业化正在偷走七夕的“文化魂”。不少商家把七夕简化成了“买玫瑰+送礼盒”,好像过节就是花钱;有些活动为了赚流量,把“乞巧”“晒书”这些核心丢在一边,变成了单纯的打卡拍照。这么一来,年轻人对七夕的理解为只知道过节要消费,却不知道为啥要过七夕;只记得牛郎织女的爱情,却忘了老祖宗求手艺、重文化的传统。七夕的珍贵,本就在于它对手艺、感情、家庭的深层感情,要是没了这些,就只剩下空洞的商业噱头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平衡好“守老”和“创新”。“守老”是根本,得把七夕的精神内核传下去。譬如,多整理点古籍资料,扶持非遗传承人,别让祭星、乞巧这些手艺断了;学校、社区可以开点民俗小课堂,让孩子知道“晒书”是咋回事,明白七夕不只是谈恋爱。“创新”是手段,得跟着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来:可以用VR搞个“云上七夕”,让大家在线上体验古代乞巧;也能结合国潮做文具、衣服,让七夕元素融入日常;就算搞文旅、商业活动,也得紧扣文化本质,不能跑偏。郧西“留老习俗+做新文创”、邢台“挖非遗+连商业”的做法,就是很好的例子,既没丢老根儿,又跟上了新时代。

七夕的传承,其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传统节日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跟着时代长大的“活文化”。只有带着敬畏心守住根脉,用创新思维接上时代地气,才能让七夕摆脱商业化的裹挟,也让更多传统节日在民族复兴的路上焕发生机,让“中国式浪漫”越传越久、越传越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曹睿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