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青春何以建功乡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0日18:0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这个暑期,跟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调研团队,我走进了湖北省谷城县的六个乡镇、十二个村庄。从茨河镇白龙庙村的千年禅意,到五山镇熊岗村的满山茶香;从盛康镇贾庙村的“共同缔造”火热场景,到吴店镇凉水村的产业新气象——这一路,是开眼界的旅程,更是叩问初心的课堂。我们不禁思考:乡村振兴,青年何为?基层的答案,远比想象中的更生动、更真切。

基层善治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基层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盛康镇贾庙村,“共同缔造”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动图景。村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共谋村庄规划,共建公共设施,共管环境卫生。一起清理沟渠、美化自家庭院、铺就便民小道……点滴变化,汇聚的是民智,凝聚的是民心。这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深刻诠释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时代内涵,也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田野乡间绽放出璀璨的实践光芒。而在五山镇杨家老湾村,我们看到的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层层茶山,满目翠绿,不仅是风景,更是百姓增收的“绿色银行”。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的新业态,不仅富了口袋,也美了生态,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展现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这些扎根于基层的创造性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会迸发出何等巨大的物质力量。

“资源挖潜”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找准路径。谷城这十二个村庄,发展模式各异,成功之道却相通——那就是基于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挖掘与高效转化。有的依托千年茶史,做足“茶文章”;有的借力文化古迹,打响文旅品牌;有的引入现代产业,带动就业增收……背后贯穿的,正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比资源更宝贵的,是“人”。调研中,我们既为返乡创业青年带来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渠道而振奋,也为部分村庄“老龄化”“空心化”的隐忧而深思。一位留守老人拉着我们的手说:“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这些茶园、这些地,以后不知道谁来接手。”这话语朴实,却沉重。乡村振兴,既要张开怀抱,欢迎有情怀、有能力的“新农人”返乡入乡,播撒梦想;也要创造条件,留住世世代代耕耘于此的“原乡人”,守护乡愁。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破解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瓶颈,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现实课题。

“深入脚下”才能把论文写进群众心坎

最鲜活的智慧,往往藏在基层;最真实的声音,往往来自群众。坐在办公室里想象不出的问题,走到田埂上便一目了然。在七方镇常庄村,一位老农给我们细细算了一笔种粮成本账:种子、化肥、农药连年涨价,而粮价却相对稳定,辛苦一年,利润微薄。在盛康镇柳浦村,农户们坦言,经常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销售渠道单一,价格波动大,好收成未必能换来好收入。这些原汁原味的“土话”,恰恰是农业经济研究中最珍贵、最接地气的一手资料。它警示我们,任何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如果脱离了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都将是空中楼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不仅是学术规范,更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学子的神圣使命。

“时代召唤”将青春汗水挥洒在荆楚田野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神州。作为新时代的农科学子,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因此,我们要坚定“知农爱农为农”的初心。将课堂学习与田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深入到农村一线,俯下身、沉下心,在走村入户中增进对国情农情的深刻理解,建立起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练强兴农为农的过硬本领。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开展接地气、有实效、能转化的科学研究,努力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方案。要勇担强农复兴的时代重任。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把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栋梁之材。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发展产业、改善环境,也要繁荣文化、留住乡韵;既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也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它呼唤更多的青年才俊走向乡土、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让我们将青春的论文,恭恭敬敬地写在荆楚大地的田野之上;将报国的初心,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珂(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指导老师:米佳乐(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