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厘米之间见大国力量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09:1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天安门广场上,受阅部队每一步75厘米的精准丈量,每分钟112步的恒定节奏,不仅是一场阅兵式的完美呈现,更是一个国家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深层写照。此次阅兵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集中亮相一批先进装备,“军事迷变成了军事盲”“东风61把大家整不会了”“覆盖全球”……网友的惊呼与调侃之间,折射出我军强大的战略威慑实力。当众多目光聚焦于新式装备的首次亮相时,训练场上的那场静默变革,同样使人振奋。

与此前不同,科技深度融入本次阅兵的训练全过程。北斗定位系统的厘米级精度应用,人工智能的辅助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全景模拟,这些尖端科技的应用已经将阅兵训练从传统的“凭感觉、靠经验”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在阅兵集训点,训练教练员通过截取编辑、逐帧回放、统计分析,系统生成数据报告,精准掌握每一位官兵的训练状况,一人一案“定制式”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质效、缩短训练周期。这种训练模式的变革,本质上反映的是我军现代化建设从装备层面向训练层面、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的深刻延伸。

然而,技术的先进性从来不是决定训练质量的唯一因素。在数字训练场之外,官兵们仍然坚持着传统训练方法。每天超过十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腿上绑沙袋增加负荷,在烈日下长时间站军姿,将士们高喊“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些看似“原始”的训练方法,与尖端科技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相辅相成。科技提供了精准的评估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指导,而人的意志和作风则保证了训练标准的不折不扣执行,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用科技替代人力,而是让科技与人的优秀品质相互赋能、相得益彰。

训练场上的汗水、阅兵场上的豪迈,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先辈意志与精神的传承。正是凭借这份钢铁般的意志与高度凝聚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得以穿越近代以来的重重劫难。那意志,是走出百年屈辱历史的勇气与决心,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力量。那意志,是抗日战争中万众一心的血性与坚韧。面对强敌入侵,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用牺牲与坚守书写了民族觉醒的史诗。那意志,更体现在迎难而上的每一个历史关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在经济封锁与自然灾害的双重压力下艰难探索,靠着一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撑起了民族复兴的脊梁;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以惊人的凝聚力跨越发展鸿沟,用几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阅兵向世界传递的,是一个曾经饱经风霜的民族以团结、秩序与决心守护和平与发展的郑重宣言。

阅兵训练中科技与人力的结合,折射了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与未来方向。一方面,科技的应用体现了对军事领域变革的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现代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这种变化必然要求训练模式和手段的相应变革。阅兵训练中的科技创新,实际上是对未来战场需求的一种预演和适应。另一方面,传统训练方法的保留和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则体现了对军事本质的深刻理解,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战争最终仍然是人的意志、智慧和勇气的较量。平衡传统与创新、科技与人力、物质与精神,这种智慧远比任何单一的技术或装备更加珍贵,也更能体现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深厚底蕴和长远眼光。

此次阅兵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阅兵式落下帷幕,但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和能力始终如一。在科技与意志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军队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