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目前,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有力营造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齐头并进的良好社会环境。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提出了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战略构想,着力推动科普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嫦娥六号月背“挖宝”,长征十二号火箭完成首飞,歼-35A战机首次亮相,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发出第一束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凸显了我国科技进步的实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向科技强国迈进,必须夯实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至关重要。
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只有公众科学素质的大力提升和普遍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才会获得更牢固和广泛的社会基础。202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04亿人次,同比增长16.3%,这是我国科技馆年接待人次首次突破1亿大关。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流动科技馆累计巡展746站,科普大篷车行驶里程268万公里,“流动科学课”活动网络传播量超3.5亿次……我国持续加强全民科普工作体系建设,极大推动高质量科普走进千家万户,促进了公民科学素质提升。
科普法治的完善,为实施科普政策提供法律依据。从2002年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再到在法治和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下,全国各地每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持续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我国科普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成效日益显著。今年5月27日,第十四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正式公布,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5.37%,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44.07%,人口规模达4.4亿,为国家创新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劳动力基础。这些都是党和国家重视科普工作的必然,是付出努力和汗水之后催开的繁花。
科技的发展没有止境,科学素质的进步也不会停歇。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当下,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浪潮,正不断刷新着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因此,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近年来,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强化基层科普服务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同时,要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创作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普工作队伍,不断补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全域科普行动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科技创新无止境,科学普及不止步。科普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汇聚更多人的力量,我们要全方位创新科普工作形式和内容,团结引领更多科技工作者积极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努力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均衡发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黄陂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