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桥”见长江,以文会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13:3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经过千年流淌,早已不只是贯通东西水运的黄金大动脉,更是串联古今记忆的文明摇篮。漫步江滩公园,听江水滔滔,总会豁然开朗,仿佛月下与古人同饮,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流”,让文化的共鸣穿越千年时空。

长江孕育了丰富多彩、各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当唐古拉山脉主峰的雪水汇成湍流,切山劈谷,仙逸刚勇的巴蜀文化成为上游段代表性文化之一;进入中游,河道变得迂回曲折,密布的水网织就了楚文化的浪漫坚韧;到达下游,水流平稳,航运便利,滋养了秀雅融通的吴越文化。

长江与文化一脉相通,文化中的气韵精神也随不息的江水传承至今。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就善于博采众长,以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交流文化。楚墓中出土的蜻蜓眼琉璃,最早产自公元前2500多年的西亚;吴越卓越的铸剑技术被引入楚地;《下里巴人》的流行则是楚国作为南方民族融合中心在音乐艺术上的体现……这种开放精神传承到今天,其生动写照,正是那绵延湖北1061公里的长江岸线上,伫立着的已建成的38座长江大桥。

桥梁自古以来就有沟通、连接之意。在“桥梁大省”湖北,桥则承载着更多深情与期望。乘坐“长江荣耀号”夜游,当船只穿过武汉长江大桥的钢筋铁骨之下,《我和我的祖国》旋律被一同唱响,这是独具楚人浪漫的过桥仪式,铁轨上的轰鸣在头顶交汇,见证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也见证着一个更具实力、更有活力的湖北以开放之姿拥抱各方朋友,正如千姿百态的大桥跨江而立,连接起两岸的灯火楼台,更连接起地域与地域、文明与文明。如今,“湖北桥梁”已走向海外,走在世界前列。据央视新闻报道,湖北造桥团队在3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了近200座大桥,全球大跨度桥梁有一半以上是湖北制造。荆楚儿女正带着文脉中传承千年的开放胸怀,为更多的文明架起友好交流的桥梁。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的武汉长江大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也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图腾。今天的湖北,本身也是得“中”独厚、连接各方的桥梁枢纽。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重要城市,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投入运营,“航线上的湖北”畅达全球……湖北正加快迈向新时代“九省通衢”,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支点的开放辐射力不断提升。

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也是在文化开放与经济开放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以文化共鸣撬动流域发展,是全流域协作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湖北举办,仅开幕式就吸引144.67万市民游客现场打卡,携程数据显示国庆假期长江文化艺术季系列活动带动武汉主题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0%,联动流域多城的旅游项目趁热开通,文旅消费季顺势推出,央视CGTN以多语种向世界展示闭幕式精彩内容,全球千余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联合宣发闭幕式新闻,长江故事远播亚太、欧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应更为显著。湖北,正怀抱着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决心和一脉相承的开放底蕴,向全国、向世界发出邀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的豪迈壮阔总令人心潮澎湃,长江的生生不息总励人勇毅前行。“桥”见长江,看见她大象无形的包容,看见她上善若水的和谐,看见她筚路蓝缕的奋斗。听涛声千年依旧,那是文化的力量在光阴中流淌,连接起人与人、城与城,连接起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珊(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宣传部)

责编:董育雄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