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白果乡油竹坪教学点,一场仅有3名学生、1位老师的开学仪式,在山坳间升起的国旗下拉开新学年序幕。这所“微小学”虽规模小巧,却在教育资源加速向城镇集聚的当下,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坚守,诠释着教育公平的深意,为乡村孩子点亮了追逐梦想的第一缕光。
“一个都不能少”,是让教育公平跨越山海的郑重承诺。教育公平的本质,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地域与距离的桎梏,让每个孩子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深山僻壤,都能站在同一条教育起跑线上,享有同等质量的教育机会。油竹坪教学点与集镇相隔35公里,80分钟的蜿蜒山路曾是当地孩子求学路上的难题。56岁的李西年老师,以10年扎根于此的坚守、34年深耕教育的阅历,用“一人一校”的担当让“在家门口上学”从奢望变为了现实。他通过自学完善课程体系,让教育公平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孩子们课堂上的知识积累、成长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一个一个的“微小学”,有力支撑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基。乡村振兴,核心在于汇聚人才力量;而人才的持续培育,离不开教育这一稳固根基。“微小学”作为守护乡村教育根基的关键单元,承载着“不让一个乡村孩子掉队”的厚重使命。李西年在教学中兼顾文化课程与安全教育,在生活里用心照料学生的饮食冷暖和起居日常,用日复一日的细节诠释着乡村教育者对“立德树人”的践行。“教育是立国之本”,这些散落山间的“微小学”,正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星火,为乡村留住了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助力乡村教育,需多方共同筑牢坚实的保障防线。当前,随着城镇化推进,乡村学校“空心化”问题加剧,油竹坪教学点或许在未来也会面临生源减少的困境,但“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绝不能因现实挑战而松动。教育部门需完善配套政策,提高乡村教师津贴待遇、配齐教学设备,通过“走教制”盘活师资资源、“同步课堂”共享优质课程,着力弥补乡村教育的资源短板;社会各界应主动关注“微小学”的独特价值,以公益捐赠、志愿者支教等方式为其注入活力;更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牢牢守住“不让一个孩子因上学远而失学”的底线。
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度推进的时代进程中,这些“微小学”或许将伴随办学条件改善、生源结构调整,逐步淡出公众视野。但它们所承载的教育公平理念,并未因办学形态的变迁而褪色,反而以更深刻的内涵融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引着教育公平的推进方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苏华蓉(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王店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