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九月金风,教师节如约而至。当全社会都在以各种形式向教师致敬时,我们更需要一场超越鲜花与祝福的深层思考——如何让尊师重教不再是节日的仪式,而成为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地位的变化堪称沧桑巨变。从1985年设立教师节,到1993年《教师法》颁布,再到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教师从曾经的“臭老九”转变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特别是近年来,教育部推出“优师计划”“国培计划”,中央财政持续增加投入以提升教师待遇,各地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历史性突破。这些政策如春风化雨,让“三尺讲台”真正成为“国家舞台”。
千年文脉的长河里,老师的形象无私而伟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以生命烛照诠释师者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以落花自喻道出教育传承;“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以竹喻人揭示师道真谛。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将教师定格为“燃灯者”“摆渡人”的精神意象。但鲜有人知,杜甫在《题新学堂》中曾痛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折射出古代师者的生存困境。历史告诉我们:对教师的讴歌若只停留在诗词里,终将沦为华丽的空洞。
笔者认为,每个公民都应重塑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在“网红日入百万”与“教授买不起房”的强烈对比下,青年又怎会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当某教授因穿旧衣作报告被嘲讽“寒酸”,当某教师因用平价手机被家长质疑“能力”,这种以物质衡量的“尊重”,无疑是教育的亵渎。真正的尊师,应始于内心、践于日常。从学校里学生对老师的一句真诚问候、一次主动让座,到社会上公众对教师职业的一份理解、一份支持;从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配合,到网络上对教师形象的客观评价、理性维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汇聚起来便是对教师职业的全方位尊重。这种渗透在生活细节中的尊重,才是文明的厚度,才是对教师职业最质朴而深刻的敬意。
古希腊将教师称为“智者”,中国古代称“先生”,这两个称谓都暗含“先行者”的期待。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的锚定者。当某中学教师在地震中用身体护住学生,当乡村教师张桂梅用病躯托举1800多名女孩的人生,这些瞬间让我们懂得:尊师重教的本质,是对文明火种的守护。今天,当我们谈论“大国崛起”时,绝不能忘记:如果没有1800余万教师的“静水流深”,何来科技突破的“惊涛骇浪”?如果没有乡村教师“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学校就不会倒”的坚守,何来乡村振兴的根基?
教师节不应是“365天中的一天”,而应成为“每天365度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商场里“教师凭资格证打折”的促销,不是领导慰问时“你们很辛苦”的客套,而是当教师走进诊室时,医生那句“您先请,孩子还等着您上课”;是当教师维权时,社会不再用“灵魂工程师就该奉献”的道德绑架来消解其合理诉求;是当青年择业时,不再因为“教师工资高”才选择讲台,而是因为“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教育成为敬畏心灵的信仰,让尊师重教成为无需提醒的民族自觉……这,才是教师节最深情的告白,更是文明复兴最深沉的力量。因为,对待教师的态度,就是这个民族对待未来的温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陆嵘( 航天电工集团有限公司 )
责编:蒙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