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浩浩荡荡。广袤的长江流域孕育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血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更哺育着勤劳的荆楚儿女。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为我们打造一场文化盛宴和视听的极致享受。湖北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本届长江文化艺术季聚焦“勇担支点建设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这一主题,赓续长江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必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丰富多元的长江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特质重要的基石。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最早的浪漫主义体裁“楚辞”起源于长江之畔,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仙李白在黄鹤楼前倾诉衷情......湖北有不可移动文物36995处,文物藏品250万件,炎帝故里寻根节已在湖北随州连续举办了17年。湖北已把长江博物馆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作为未来5年全省重大文化工程全力推进,目前屈家岭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楚王墓等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要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擦亮长江文化的金色名片,更好地把湖北“这本厚重的书”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与文化交织,让长江文化“活”起来。文化与科技正在实现“双向奔赴”,长江之畔正在奏响新时代文化的乐章。随州曾侯乙编钟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音乐记忆,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铜乐器,并于今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如何更好扩大编钟文化的影响力,让传统文化走向大众?武汉音乐学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通过“数智编钟沉浸式虚拟演奏教学平台”的应用,让年轻一代身临其境、触摸传统文化。学生拿起钟槌,隔空敲响电子屏幕上的古韵编钟,弹奏出一首首典雅的乐曲,感受古代礼乐的魅力。以数字为媒介,我们在传统文化多元创新性表达中,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借助关键节点,打造长江文化盛宴。这次长江文化艺术季不仅是艺术的盛会,更是人民的节日。长江河畔,临江水舞台会结合烟火表演、楼宇灯光秀与无人机编队,构建“江岸—江面—天际”三维视觉体系。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神武峡”》以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为主线,创新性融合神农架梆鼓、武当太极等传统元素与街舞、说唱碰撞融合,推广荆楚大地的文化地标—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这些丰富多样的例证背后,是对长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艺术季通过现代科技与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让长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既保留了文化的根脉与精髓,又赋予其时代内涵与活力。这不仅是对长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它让我们看到,只有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创新为笔、以时代为纸,才能绘就长江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画卷,让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人民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长江不息,文化常新。长江文化艺术季不仅是荆楚大地一场文艺的盛会,更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编钟的古音回响到数字编钟的沉浸体验,从楚辞的浪漫情怀到街舞说唱的跨界融合,长江文化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这片孕育了辉煌文明的沃土,正在书写新时代文化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一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