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楚地江声伴艺动,江城盛景耀金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17:33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当长江的晚风拂过黄鹤楼的飞檐,当两江四岸的灯光点亮城市的轮廓,9月12日晚的武汉,正以一场文化盛宴向世界发出邀约。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在这片江湖热土上启幕,既承载着长江文明的千年积淀,更书写着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文化新篇。这场盛会如同奔涌的江涛,将武汉的城市精神与艺术活力融为一体,成为解码长江文化、读懂武汉气质的最佳窗口。

“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艺术季是长江文明的当代回响。苏轼笔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道尽了长江跨越千年的文明厚度。而武汉,恰是长江文明最鲜活的“博物馆”,此次艺术季开幕式则成为激活这份文明记忆的钥匙。从节目编排来看,电子编钟与真人舞蹈的虚实交织,让曾回响在楚宫的礼乐穿越时空,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惊艳火花;《长江四季》以古琴、竹笛等乐器串联起长江流域的四季风光,从青藏高原的冰雪融水到江南水乡的渔舟唱晚,每一段旋律都是对长江文明的深情回望。更值得关注的是,武汉本土文化在其中的深度融入。楚剧名家余维刚以楚歌演绎《水调歌头・游泳》,将伟人笔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迈,与楚地唱腔的婉转相结合,既展现了长江的磅礴气势,也让武汉的楚韵文化焕发新生。这种对长江文明的当代诠释,让流淌千年的江水有了新的文化注脚。

“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艺术季是城市气质的诗意表达。“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早已成为武汉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此次开幕式以艺术为桥,让这份浪漫情怀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古琴台作为“知音文化”的发源地,与开幕式的艺术表达形成奇妙呼应。武汉音乐学院古琴传承人丁霓裳的演奏,指尖流淌的不仅是《流水》的旋律,更是武汉人对“知音”二字的坚守与传承。而鹰笛演奏家多吉带来的长江源头曲目,用来自雪域高原的独特音色,与武汉的古琴对话,仿佛长江上下游的文化在此“相遇知音”,诠释着“长江一家人”的深厚情谊。此外,开幕式现场的观众互动环节,通过“云端点歌”“文化问答”等形式,让普通市民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正如当年子期听懂伯牙的琴音,如今每个武汉人都能在这场盛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让“知音故里”的城市气质愈发鲜明。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艺术季是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辛弃疾笔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辽阔意境,恰如武汉当下的发展格局,以文化为翼,助力城市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此次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是武汉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从科技赋能来看,4000架无人机与江面光影联动,打造出“江豚逐浪”“花开中华”的震撼场景,这种“科技+艺术”的模式,既提升了文化展演的观赏性,也为武汉的文创产业提供了新方向;从文旅融合来看,开幕式期间,汉口江滩、吉庆街等文化地标同步推出“长江文化体验周”,游客在欣赏开幕式的同时,还能体验码头文化、品尝汉味小吃,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从城市形象来看,开幕式通过全网直播,让世界看到一个既有“江湖气”又有“文艺范”的武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可以说,这场艺术季既是武汉文化实力的展示,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

当开幕式的最后一束灯光与长江的星光交相辉映,这场文化盛宴留下的不仅是精彩的记忆,更是武汉与长江共生共荣的新起点。从长江文明的当代回响,到城市气质的诗意表达,再到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以多元的艺术形式,诠释了武汉作为“长江之心”的责任与担当。未来,随着长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创新,武汉必将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浪潮中,书写出更加璀璨的文化篇章,让长江之畔的这座千年古城,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