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长江边上的“人间诗话”抚慰人心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23:5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9月12日,“环卫诗人”甘宏受邀参与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这位55岁的环卫工人,橘色的工装袖口总沾着些尘土,掌心却握着诗与远方。他写下700多首“打油诗”记录自己日常工作与生活。没有对职业的抱怨、只有“守街蹲路边,城市美如画”的热爱,没有对生活的不满,只有“日月互争辉,青春醉芳华”的赞叹。这份热诚不仅感染了清洁队副队长,带动身边同事一同写诗、记录生活,更借着长江文化艺术季的舞台,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共鸣,让人们从他的故事里看到了平凡职业里的万丈光芒。

甘宏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核心在于其身份反差打破了大众对“平凡职业”的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诗意生活”的可能性。朝九晚五的奔波里,不少人把日子过成了循环的钟摆,忘了抬头看云卷云舒。家长里短的裹挟下,诗与远方仿佛成为矫情的代名词,柴米油盐成了生活的全部真相。甘宏却用行动给出另一种答案,他在扫街的间隙读席慕蓉的诗,把收工后的晚霞写成短句,让扫帚扫过的尘埃都长出诗意的触角。这提醒我们,生活的质量,不在职业的高低、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为平凡的日子,多留一分心动的空间。

甘宏并非个例,在不同岗位上,还有许多人用热爱打破境遇限制,证明“平凡人生也能绽放光彩”。保洁员王柳云50岁时才发掘自己的油画天赋,白天清扫厕所,夜晚在厕所作画,从不觉得“艺术家”与“清洁工”有等级之分,心有热爱,任何时候出发都不晚。“中国梵高”姜维面对家庭变故与身体病痛的双重打击,用色彩的力量鼓舞了更多人不向命运低头。甘宏把诗当成倾诉的朋友,王柳云把画当成逃脱身份桎梏的勇气,姜维把色彩当成治愈伤痛的良药。生活的难题在于你选择怎样的活法,是让压力把日子磨成黑白,还是用热爱为日常添上色彩?守住自我、保持热爱才是把生活过出滋味的关键。

与甘宏等人形成对比的是,当下不少人在快节奏与内卷中,渐渐丢失了对生活的心动与感知美好的能力。社会的快节奏里,“内卷”成为了生活常态,许多年轻人在试卷和报表里追赶,常把成绩和业绩当成了衡量生活的标尺,仿佛稍一停顿就会被淘汰。我们习惯把“需要做什么”放在“喜欢做什么”前面,久了连自己真正热爱什么都模糊了。我们刷着手机视频嬉笑而过时,心里却总觉得空落落的。回头看看儿时的梦想,曾经的爱好,才发现我们缺少的正是为热爱投入真心的热忱。

多元的社会本就提供了不同的“成长赛道”,内卷并非前进的唯一路径,找回自我的关键在于重拾微小的热爱。如今的社会已不需要所有人挤在同一条赛道上奔跑。青年学生可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基层工作者可以把实践开展在田间地头,平凡的生活本就该因为热爱滋养出诗情画意。内卷不是前进的唯一方式,是时候放慢脚步找回真正的自我了。可能是下班回家后,捡起早已落灰的吉他,可能是周末休息时,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能是任何一个时间里,用相机记录美好的瞬间。这些微小的热爱,让无数前行的人脚下充满力量,找到人生的方向。

傍晚的武昌街头,甘宏收起扫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又从口袋里摸出小本子。记录下今日火红的晚霞漫过街角,隔壁的面馆飘来饭香。这一幕恰是他700首“打油诗”的创作缩影,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有对平凡生活的真实感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高光时刻”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愿意为日常生活多留一分心动,哪怕只是读几页书、画一幅画、写几句话,这份不掺杂功利的热爱,都能让我们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找到诗意,在寻常岁月中寻得属于自己“街净人安宁”的远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汤佳男(武汉市蔡甸区发展和改革局)

图源:极目新闻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