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让“长江之声”在创新中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14:3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长江,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长河,其声如雷,其韵悠长。9月12日,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湖北武汉盛大启幕。从编钟铭文的乐律符号到数智编钟的未来之音,再到五大洲艺术家的和声共鸣,这场以长江为名的盛会,不仅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气息,更在创新与传播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交融的时代强音。

“长江之声”是承载千年文脉的“活化石”,在历史回响中彰显文化自信。声音是长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编钟、民歌、戏曲等传统艺术,以独特的声学魅力,记录着长江流域千年文明的发展脉络。从青铜编钟的庄严鸣响,到川江号子的粗犷豪迈;从江南丝竹的婉转悠扬,到地方戏曲的韵味深长,长江如同无形的丝线,串联起流域内的文化瑰宝,让古老文明在耳畔变得可触可感。艺术季中《欢乐长江》融汇了长江流域藏族、四川、江苏、湖北四地的特色民歌,以歌曲串烧的形式展现流域文化多元性;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经楚腔楚韵演绎,让铿锵有力的“湖广音” 传遍四方。沉淀千年的声音记忆,如长江之水奔涌不息,构成长江文化多元、包容、鲜活的注脚,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长江之声”是科技创新赋能的“新乐章”,在科技与艺术融合中奏响时代新声。当传统文化遇见现代科技,古老文脉便有了更鲜活的传播载体。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上,数智编钟凭借数字技术复刻曾侯乙编钟的声学特质,让铭文里的乐律符号化作可感知的视听体验;《激情·神武峡》将神农架梆鼓、武当太极、土家歌舞与街舞说唱碰撞交融,迸发传统与潮流的火花;《长江四季》数字音乐剧场则以全息投影搭配古琴、竹笛演奏,让长江流域的春汛、夏涛、秋帆、冬雪随旋律流转,打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这些创新举措,既保留了长江文化内核,又赋予其当代审美的表达形式,让长江文化在科技赋能下跨越时空,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长江之声”是沟通世界的“桥与梁”,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魅力。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此次艺术节上外国艺术家共同演绎《世界大河名曲联唱》,以音乐为媒串联长江与尼罗河、伏尔加河等大河文明;还是湖北编钟乐团携数智编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荆楚雄风》,让千年编钟声传递中华文明底蕴;抑或是纪录片《长江之声》在海外主流媒体播出后,引发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长江文化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打破地域与文明的界限,让世界在聆听中读懂长江文化的多元与厚重,也让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互鉴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聆听长江,就是聆听历史与未来。从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到科技创新的时代新声,再到文明互鉴的世界交响,每一段旋律都承载着长江文化的生命力。唯有在传承中坚守文化根脉,在创新中激活传统活力,在开放中促进文明交融,才能让长江文脉生生不息,让世界持续听见响亮的中国声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章美玲(“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