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善待长江,实现文润天下与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21:0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汉口江滩盛大启幕,这不仅是一场以天地为景、江水为韵的文化盛会,更是一次武汉将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武汉正以文化为笔,以长江为卷,奋力书写“勇担支点建设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时代篇章。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突破传统办会模式,以科技赋能文化,用创新激活传承——4000架无人机点亮长江夜空,编钟交响与世界名曲隔空对话,裸眼3D重现长江生态画卷。这种“江岸—江面—天际”三位一体沉浸式体验,不仅生动呈现了长江文化的博大恢宏,更彰显了武汉这座支点建设“龙头先列”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探索。长江文化如江水本身奔流不息,唯有用创新的技术方式解锁它的“打开方式”,才能让它历久弥新、永葆生机。

文化赋能发展,需依托于探索实践路径。武汉市江岸区进行了创新探索,通过制定《文化旅游产业链突破性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系统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专项资金,8年内扶持超190个项目,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精准引进开心麻花等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些实践都表明,文化建设既需要人文情怀,也需要产业思维和市场意识,才能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文化赋能发展,核心在于激活消费活力。武汉天地“夜行计划”、吉庆街“美食夜巷”、黎黄陂路“文艺夜市”等夜间经济业态的培育;“跟着春晚游武汉”系列活动春节期间拉动消费超亿元;“白天吃虾、夜晚游江”等特色线路的设计;2025年夏天最“出圈”的“汉超”通过赛事聚集人气、配套文旅活动带动消费,都实现了以文化提升消费品质、以消费促进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文化不仅是宝贵精神财富,也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赋能发展,最终还要落脚于人民福祉。从巴公房子“摇身一变”成为热门打卡地,到永利银行旧址“蜕变”成为风貌酒店;从大智无界・空中小镇成为“老房子+双创”典范,到良友红坊艺术社区吸引青年创业——这些“华丽转身”都深刻表明,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品质,更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就业创业、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

当前,武汉正处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作为支点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既关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更关乎发展动能转换变革。我们要以长江文化艺术季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长江文化的挖掘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广泛地参与文化创造、更便捷地享受文化成果。

江河奔流,文明不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举办,展现了武汉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创新探索。站在新的起点上,武汉更应继续深耕文化沃土,激发文化活力,让长江文化成为支点建设的坚实精神支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婉莹(武汉市江岸区“青橙计划”团队、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责编:王群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