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古茶焕新味 一杯传荆楚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22:2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时,一个本土茶饮品牌的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爷爷不泡茶的奶茶出品区最火爆时超过30人排队,现场设置的金币连连看、emoji猜猜乐互动游戏,让参观者在玩乐中不知不觉了解湖北茶文化知识,特别定制的花开江城冰霸杯、PINK毛毯等限定周边,成了大家排队领取、拍照分享的热门品。这股来自湖北的新式茶饮风潮,正悄然讲述着荆楚大地千年茶文化的现代故事。

一杯奶茶为何能在汇聚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的文博会上成为“人气王”?让我们先尝尝荔枝冰酿、咸宁桂花、白兰玉露这些地域非遗活化的典型产品。荔枝冰酿采用孝感非遗米酿、NFC荔枝汁搭配单丛茶底,入口既有酒酿的醇甜,又有荔枝的清爽,米酿和桂花冻嚼起来口感层次也非常丰富;咸宁桂花用碧螺春当茶底,搭配牛奶和桂花,当浓郁桂香扑鼻而来,恰似金秋漫步在咸宁的桂花林,馥郁芬芳;白兰玉露是不仅保留了恩施玉露茶本身的鲜爽甘醇,还巧妙地融入了白兰花的香气,使得白兰玉露的口感更柔和。这些原产于湖北的招牌风物,过去只能藏在产地名录里,如今借一杯奶茶重新亮相,反而让本地消费者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好味道就在家门口。这背后藏着的,正是千年湖北茶文化在当代如何“活”起来、“走”出去的关键命题。

湖北本就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和历史,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茶叶贸易,这份“千年家底”从来不是小众遗产,而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湖北是“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这片土地早在数千年之前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唐朝《茶谱》载,“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大茶,黑色,如韭,极软,治头痛。”,早早印证了湖北茶叶种植的深厚根基;青砖茶、米砖茶更是当年万里茶道上的核心贸易茶,作为古代中俄贸易的重要商品,承载着荆楚商帮的诚信与智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更构成了湖北茶的“活态传承库”。爷爷不泡茶用贴近年轻群体的文化表达,让大家真正感知到湖北茶的魅力。

品牌将有千年历史的孝感米酒、列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咸宁桂花、源自传统茗茶工艺的白兰玉露等元素融入现制茶饮,打破了“传统茶=老派”的刻板印象。这种实践将非遗活化,让传统茶“尝得到、记得住”。用年轻人熟悉的奶茶作为载体,让湖北茶的非遗技艺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来,变成日常能捧在手里的饮品,让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生活。

作为起源于湖北的品牌,爷爷不泡茶对本土文旅资源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去年武汉樱花季,品牌推出“春回樱花”系列饮品,让樱花的美不再只停留在视觉上,更能通过味觉被记住,为游客的樱花季体验增添了新维度,让茶成为文旅的“连接点”。此外,品牌还在昙华林、巴公房子等热门景区设立主题门店,装修风格深度融合景区特色与青砖茶等传统元素,用东方美学与现代时尚感打造立体消费体验。如今,爷爷不泡茶在全国50多处景区的门店,都成了游客必打卡的点位,实现了从“卖茶”到“卖体验”的转变,让湖北茶成为游客感知荆楚文旅的“味觉名片”,破解了传统茶与文旅场景脱节的难题。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产业协同,爷爷不泡茶的“品牌+乡村”模式,为湖北茶赋予了产业振兴的新价值。浙江千岛湖畔的下姜村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定的“最佳旅游乡村”,这里土壤富硒,适合栀子花种植,当地培育的栀子花花瓣肥厚、香气清冽,却受限于渠道单一,陷入“开在深闺人未知”的困境。品牌与下姜村共建栀子花绿茶实验室后,不仅让栀子花田成为新的文旅亮点,更将栀子花纳入茶饮供应链,让乡村特产变成了受市场欢迎的饮品原料,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落地,也为湖北茶产业联动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湖北还有利川红、恩施玉露等众多千年名茶,它们同样藏着荆楚大地的风土与故事。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爷爷不泡茶这样的品牌,深挖湖北茶的历史基因与地域特色,用创新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湖北茶,让“荆楚之光”通过一杯杯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让世界读懂湖北茶文化在历史积淀中的厚重、在当代创新中的鲜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商务局)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