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涌,文润古今。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如期拉开帷幕。从形式多样的艺术展演到科技感满满的光影盛宴,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至多元文明的交相辉映,这场以“天地为景、江水为韵”的长江文化盛宴,借助“大视听”之桥,将浓郁的长江诗意从“云端”带到现实,让线上线下观众共同沉浸式体验长江文化的厚重与多姿。紧随其后,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也正式启动,用光影记录和传播长江之美,谱写新时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长江孕育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滋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成为视听创作素材的丰富源泉。在广播、电视等传统视听媒介主导的时代,以长江为背景,诞生了《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两部重量级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风光为主线,《再说长江》则以人物视角讲述长江流域多元发展的故事。如今,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大视听”应运而生,与5G等技术深度融合,重塑视听载体和空间,并推动以长江为元素的视听创作进入高质量创作高峰,如以长江风土人情为背景的电视剧、讴歌长江精神的短视频、展现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等领域成果的网络系列活动等纷纷涌现。“大视听”时代,媒介生态实现质的飞跃,“大视听”凭借其传播平台广、传播手段多样、数字联动性强等优势,为深邃多彩的长江文化拓展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让长江文化真正“活起来”,让世界更好地领略长江文明。
“大视听”需有大视野,让千年文明在时代镜头下,焕发新意蕴、新价值。“大视听”并非空洞无物的演绎和传播,它的深层逻辑一方面是挖掘长江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还原升华、艺术加工,另一方面是立足媒介优势,为长江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打造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意空间,而将这一逻辑运用到现实,跨界融合是关键。近年来,在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之路上,湖北走出了一条跨界之路,那就是坚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运用“AI+文化”,将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幻化为AI数智人楚音,并担任“特约记者”,使文物不再是展柜中冰冷的“老物件”,而是可感可知的具象存在,并被赋予时代新姿;运用“AI+视听”,打造出长江礼物“AI豚宝”视听作品,立体生动地呈现了一脉相承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如今,“大视听”产业已成为数字文化产业中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之一,需有的放矢地布局“视听+”产业,从“视听+文旅”着手,逐步拓展,既为长江文化增添新光彩,也助力实现经济最大增量,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大视听”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共唱新时代长江文明旋律。一代代长江文化视听创作者、传播者是长江文化传承的最大声量,他们秉承传承长江文脉的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长江流经的广袤大地,用镜头记录长江的每一朵浪花,以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七大地域文化为创作蓝本,创作出高质量视听作品,将长江文化呈现给全世界。在“大视听”时代,网络流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汇聚了庞大的创作者群体,既有专职的视听创作者,也有各行各业的翘楚,既有思想深邃的学者大家,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既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有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他们同样是长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声量。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轴,湖北成立全省首家微短剧产业基地——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以产业化规模汇聚起澎湃的创作力量,放大多元声量,讲好长江故事,打造“长江视听”文化品牌。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是“长江之歌”里必不可少的音符,要聚合最大声量,让长江文化故事从“云端”走到身边,从历史走向未来,永葆鲜活的生命力。
在宏大的中华文明坐标系中,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图腾,它纵贯千年悠久历史,横跨中国东西版图,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每一帧都是历史、山水、人文的智慧结晶。如果说长江文化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精神的“一扇窗”,那么在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视听”就是长江文化高清的“记录仪”。在文明进阶之路上,每个中华儿女都应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拥抱这场“视听革命”,当好文化“传声筒”,探索“视听+”的多元开发与应用,发挥“大视听”的最大“乘数效应”,共同谱写长江文化时代新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雅萌(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