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文化中国行丨艺术季里看“艺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15:3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隆重启幕。开幕式围绕“人民母亲河”“生态长江”“文化长江”“开放长江”与“长江新时代”五大主题,以沉浸式体验引领观众走进奔腾不息的长江文明。长江不语,却见证着千年文明的兴衰更迭;艺术无言,却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永恒思索。透过纷呈的展览与演出,我们是否能体会到,在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交汇处,艺术何以成为沟通的桥梁?在技术飞速前进的时代,我们需要借助美的感知,重新连接起人与自然之间那条源远流长的纽带。

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重要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千百年来,它孕育了“衔远山,吞长江”的浩渺气象,滋养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茫诗意,见证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离愁别绪。江水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却淘不尽人类对这条大河的眷恋与敬畏。武汉这座因江而兴的都市,其文化血脉中早已深深镌刻着长江的印记。此次艺术季,为这座城市理解自身与母亲河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机会。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对世界的情感回应与意义探寻。当艺术家面对长江时,他们创作的不是一个个单一的作品,而是一种对话,一种与自然、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江水奔流不息,是时间具象化。艺术留存定格,是情感客体化。在这场对话中,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它的诠释者、共情者。如中国古代画家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真正的艺术创造从来离不开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长江文化艺术季中的每一样展演,都是这样一种对话的真实载体,体现着艺术家对长江之美的独特理解与创造性表达。

当今社会,人类与自然的疏离日益加深。我们建造玻璃幕墙的高楼,却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我们开发各种智能设备,却淡漠了感受四季更替的敏感。这种疏离不是距离上的疏离,而是表现在心理与精神层面上的。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当代生活却常常让我们与这种诗意的存在方式渐行渐远。长江文化艺术季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我们通过艺术再次感知自然。江水拍岸的节奏、夕阳映照的波光、风中传来的气息,这些日常景象经艺术凝练,再度焕发出触动心灵的力量。

武汉的独特,在于它既具备大都市的特点,又始终与长江相依共生。晨光中在江滩锻炼的老人,驻足大桥凝视江流的游客,轮渡上倚栏沉思的市民。这些画面无声地勾勒出这座城市与长江之间深深的羁绊。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不应仅止于一场短暂的欢庆,更应成为深化这一羁绊的文化契机。它可借助公共艺术项目邀请市民共同书写,通过生态艺术装置无声地提示河流的脆弱与珍贵,并借由跨媒介展演连接长江文化的记忆与未来。在这样的实践中,艺术不是外来之物,而是生长于江岸、回应着江水的生活本身。

江水依旧奔流,而人类对美的渴望、对自然的谦卑、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也始终如一。2025武汉长江文化艺术季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迎来多少人群、引发多少关注,而在于其是否让走进其中的人们,在美的感受中觉察到人与自然之间那份原始而深刻的联结,是否唤醒了更多人守护长江、敬畏天地的文化意识。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懿枫(武汉经开区 )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