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下不到5分钟,菜就端上来了”——这样高效的用餐场景,如今却常让消费者心生疑惑:“是不是吃到了预制菜”“预制菜里添加剂那么多,吃了对身体有害吗?”。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相关争议也在线上线下持续发酵。而近期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加强监管,正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推动行业规范的生动写照。作为连接预制菜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餐馆唯有以透明化消解认知偏差,用规范化回应安全诉求,才能在争议中重建信任。
要化解消费者的顾虑,首要任务是厘清“预制菜”的概念,破除“预制菜等于大量添加剂”的认知误区。此前,消费者常将连锁餐饮中央厨房的菜品与预制菜混淆,2024年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给出明确界定: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不添加防腐剂、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连锁企业自建自用、不对外流通的中央厨房菜品不在此列。这一界定为行业划出了清晰边界,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长期误解,仍加剧了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不少人将食品安全事故中的“非法添加物”与合法合规的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事实上,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的增味剂、稳定剂等,不仅能提升预制菜品质,更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对预制菜最核心的担忧,也是餐馆必须守住的底线。头部预制菜企业凭借标准化的中央厨房、严格的采购与制作流程,能保障食品安全;但行业缺乏国标、准入门槛低的现状,让部分小企业受利益驱使,将食材不新鲜、甚至变质腐败的产品推向市场。对此,餐馆不能只做“被动的采购者”,更要成为“主动的把关者”:一方面,优先选择资质齐全、口碑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食材溯源体系,确保预制菜从生产、运输到储存全程可查;另一方面,严格遵守预制菜的储存和加热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需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公开透明,是餐馆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餐馆使用预制菜未提前告知,65.6%的消费者认为餐馆应履行告知义务。消费者的不满,本质上源于“知情权被侵犯”。餐馆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信息透明化,比如在菜单上用特殊符号或颜色明确区分预制菜与现制菜,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利用店内电子屏播放预制菜的加工与加热过程,甚至可以借鉴“明厨亮灶”模式,让消费者直观看到预制菜的拆封与制作环节。只有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才能提升其对合格预制菜的信任。当餐馆以公开坦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尊重其选择权,消费者才能理性看待预制菜。
当前,《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这为行业规范发展带来曙光。预制菜争议的发酵,既是挑战,也是行业自我革新的契机。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不用“谈之色变”,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本可成为餐馆提升运营效率、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用餐需求的有力助手。关键在于,餐馆要摒弃“省成本、高定价”的短视思维,以透明、规范的态度将预制菜纳入合规经营范畴,与消费者建立起稳固的信任桥梁。当更多餐馆主动承担起责任,预制菜行业才能摆脱争议,真正走向成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更优质的用餐选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薛倩(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