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习教育已进入“后半程”,但是“收官”不代表“收场”,“总结”也不代表“终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学习教育善始善终、取得实效。这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作风建设持续推进的必要性。
“闯关”一词,古已有之。昔日江湖豪杰为扬名立万,往往需连破数阵,连克强敌,谓之“闯关”。但倘若将这种心态迁移到如今党的作风建设领域,则大谬矣。作风建设并非是擂台上的比武较量,更不是一场可以一蹴而就的战斗,而是一场关乎党心民心、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持久战,是一次永不停歇、永无止境的自我革命。
“闯关”心态,实则是形式主义的一种变种,其根源在于政绩观的扭曲。若把作风建设当作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关卡,就很容易陷入“应付检查”的泥沼。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心态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动员阶段声势浩大,可到了落实环节却只是浅尝辄止;有的地方“雨过地皮湿”,在作风建设的高压态势下,暂时收敛了不良行为,可一旦风头过去,一切又恢复如旧,依旧我行我素。长此以往,非但不能真正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反而会严重侵蚀党的公信力,使党群干群关系变得疏离,给事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亮的警示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正是针对“闯关”心态发出的清醒预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振聋发聩的声声告诫,穿越时空,至今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存在可以一劳永逸的“终点站”,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
破“闯关”心态,立“恒常”之功,须从思想与实践两端共同发力。思想上,要筑牢“慎终如始”的信念。当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时候,往往也是风险潜藏、容易滋生懈怠情绪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的特点,就像弹簧一样,抓一抓就会有所好转,松一松就会立刻反弹。因此,要持续拧紧思想“总开关”,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旧病复发”,确保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破除“闯关”心态,更需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一方面,要从严监督,对作风问题做到露头就打、绝不姑息,对“闯关”行为严肃查处、形成震慑,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拓宽监督渠道,让“四风”“隐身衣”无处藏身,形成一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监督网,确保作风建设在阳光下运行。
作风建设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它就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次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每一次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作风转变,需摒弃“闯关”心态,永葆“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以“滴水穿石”的执着、“锲而不舍”的韧劲,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进而凝聚起迈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