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7日,2025“大河对话”将在武汉东湖畔盛大启幕。这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盛会,将议题精准锚定在大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等关键领域。它不仅是一次全球智慧的深度对话,更是一次长江文化的集中亮相,对于正全力加快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湖北而言,此次论坛无疑是为“让世界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搭建了一个绝佳的舞台,更为长江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劲的国际流量。
长江之“腰”,湖北段岸线最长、支流最密,文化家底亦最为丰厚。近年来,湖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的殷殷嘱托,一体统筹谋划长江流域文化保护、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让“母亲河”成为文化自信的“展示河”。在考古领域,云梦简牍、屈家岭彩陶、盘龙城遗址接连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文化保护投入方面,省级文保专项资金增至1亿元,增幅近30%;在文化创城与创新领域,武汉《长江》沉浸式光影秀、地铁非遗剪纸专列、恩施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等活态项目,通过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创新传承方式,让悠久文化和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深耕细作的“硬支撑”,为论坛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与文旅基础,也让“沿着长江读懂中国”这一理念有了更加鲜活的注脚。
传播长江故事,需要国际表达。从2022年“湖北千里行”到2023年“万里长江行”,再到2024年“让世界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海外推广,湖北连续3年开展主题外宣,不断拓展长江文化为国际传播版图。把快闪搬到巴黎塞纳河畔,把土家织锦送进卢浮宫,把“知音号”漂移剧场变成移动书店,湖北不断探索以独特的文化体验吸引海外受众,让长江文化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今年,“大河对话”期间将发布《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展示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并举行“数智时代大河文明可持续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大河文明表达”等平行论坛,为全球大河文明互鉴提供“湖北方案”。本土案例与国际议题同频共振,既展示了长江治理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也提升了荆楚文化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播效果最终要落到市场与民生。今年春节期间,武汉推出的非遗剪纸全景地铁专列成为热门打卡点,单日客流超百万,让传统文化在流动中广泛传播;6月,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创建,土家歌舞、吊脚楼营造技艺等成为游客“新宠”,带动当地经济旅游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湖北接待游客4.3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16%。数字背后,是文化IP与消费场景的精准对接,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融合释放的乘数效应。论坛期间设置的“水安全、水生态、长江文明”考察线路,将带嘉宾走进东湖绿道、大禹文化博物馆、长江文明馆,让“可观、可感、可消费”的长江文化立体呈现,进一步放大“活动-流量-产业”的链条效应。
大河对话,世界聆听长江,也读懂湖北。从简牍修复到光影秀演,从水岸治理到云端传播,湖北正以“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让长江之歌在新时代唱得更加嘹亮。当论坛的聚光灯熄灭,留在人们心中的不仅是思想的火花,更是一幅“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长江画卷,这也是荆楚大地最动人的文化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涵(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天兴乡人民政府)
责编:郑一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