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试验列车G6768次、G6770次在江汉平原上疾驰,37分钟串联起襄阳东站与荆门西站,将两地通行时间从1小时19分压缩近半。当电子屏上350公里的时速定格,当襄阳牛肉面抵达终点仍热气氤氲,这组鲜活的试乘场景,不仅是湖北高铁从“线”的延伸到“网”的成型的具象注脚,更是交通建设与民生期待、经济需求深度契合的生动缩影。随着襄荆高铁开通、沿江高铁年内贯通,湖北首条高铁环线即将闭合,为“建成支点”注入强劲动能。
铁路延伸的方向,从来都是民生期盼的坐标。襄荆高铁116.23公里线路上,84.7%的桥隧占比背后,是对“便捷出行”的执着追求。襄阳至宜昌4小时行程将缩至1小时,襄阳至荆州3小时路程压减为60分钟,“跨城通勤”从愿景变为现实。更令人动容的是细节里的关怀,宜城站萃取高台飞檐的楚风元素,让候车不再是枯燥等待,而是沉浸式文化体验;车厢洗脸间的“旅行随心包”,用洗面奶、棉签等用品消解旅途疲惫。从以前数小时舟车劳顿到如今半小时风驰电掣,交通工具在迭代,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内核从未改变,这样的速度,才是直抵人心的“有温度的速度”。
高铁编织的网络,本质是打破时空壁垒的协同纽带。襄荆高铁通车后,将与荆荆高铁、汉宜铁路等拧成湖北首条高铁环线,串联8个市州构建“一小时经济圈”,更让“一主两副”从“地理相近”迈向“发展相融”。这种协同效应已初显轮廓,武汉光谷的光电子技术可借高铁快速对接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宜昌的磷化工产品经环线直达随州专用汽车基地,襄阳的汽车零部件也能高效融入武汉经开区产业链。正如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所言,高铁跨越式进步提升了支点的区域协同力。这条环线从来不只是交通网,更是要素流动的“大动脉”,让技术、资本、人才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推动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形成“1+1+1>3”的聚合效应。
交通流动的活力,终究要沉淀为经济复苏的坚实动能。全国铁路32亿人次的客流数据,印证着“流动的中国”蕴藏的澎湃活力,而襄荆高铁正为湖北注入专属“流量引擎”。“一小时文旅圈”即将成型,荆州古城、古隆中、三峡大坝串联成线,预计带动沿线旅游收入增长超20%。产业联动更趋紧密,襄阳汽车零部件2小时可达武汉经开区,宜昌绿色农产品40分钟进入荆门加工基地。“高铁+旅游”“高铁+产业”的新模式,将激活餐饮、住宿、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让“抬脚就走”的交通优势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发展优势。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期,这样的交通赋能,正是湖北夯实发展根基、增强发展韧性的重要支撑。
从试验列车的风驰电掣到高铁环线的即将闭环,襄荆高铁的每一米延伸,都是民生温度与经济速度的同频共振。这条“铁”脉承载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襄”约荆楚、共筑支点的美好愿景。当汉襄宜“金三角”在高铁上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同步,当交通红利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与产业优势,湖北必将在中部崛起的征程中,跑出更具分量、更有温度的“荆楚速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姚婉婷(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湖泗街道)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