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把民生“植”于发展里 让就业“长”在产业上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22:0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9月15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推出《活力中国调研行 打造更强劲的消费主引擎》,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接受了采访。他提出,经济增长的潜力不仅靠物流的带动,还需要创造就业、提高收入,形成“就业—收入—消费—内需”的良性循环。把民生“植”于发展里,让就业“长”在产业上,方能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扩容提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让就业“长”在产业上,是夯实民生之本的关键举措。产业发展是就业的源头活水,只有产业根基牢固,就业岗位才能源源不断。近年来,湖北省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育“51020”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五大优势产业,为劳动者提供了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今年上半年,湖北城镇新增就业56.51万人,同比增长4.95%,完成全年目标八成以上,这得益于湖北将就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人才、产业、政策三“链”共同发力,为就业群体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只有让就业深深扎根于产业土壤中,才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人民群众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将收入“联”于企业中,是激活内需动力的重要保障。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湖北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全省连续四年新增市场主体超百万户,这些市场主体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企业效益与职工收入同步提升,确保经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劳动者。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这种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态势,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基础。企业发展的红利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激发消费潜力,进而又带动企业扩大生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持续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只有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消费才能真正“旺”起来,内需这个主引擎才能更加强劲。

让幸福“驻”于生活中,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湖北省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始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湖北省着力打造100个品质型示范便民生活圈,加快完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同时,“乐购湖北”推出3000多场特色活动,从武网到汉马,从樱花到长江文化艺术季,精彩纷呈的促销活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宏观经济发展与微观民生改善相辅相成,让湖北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可知可感的日常生活体验,这样的发展才有温度,经济增长才有厚度。

湖北实践充分证明,把民生“植”于发展里,让就业“长”在产业上,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湖北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就业扩大,通过企业发展促进收入增长,通过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让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秋晓(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