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中宣部文明创建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作协创联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我的铁路风景”故事汇原创美文征集展示活动以线上直播方式启动。“我的铁路风景”活动,恰是以铁路为画笔,描绘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它让我们看到,铁路不仅仅是运输的通道,更是连接人心、展示成就的桥梁。
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位旅客、每一位网友都是时代的记录者。当杭州站客运员张梅琳在直播中念出《旧轨还乡》里的句子——“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观众眼里燃起各自的铁路记忆。这是“我的铁路风景”故事汇美文征集活动启动现场,它触动的不仅是怀旧情绪,更是中国人对铁路那份特殊的感触。
中国铁路的“快”,确实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亮眼名片。复兴号风驰电掣,刷新着我们对空间的感知。梅龙高铁开通一周年,就让粤东与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跑”得更欢,沿线非遗与红色旅游资源也跟着“活”了起来。铁路服务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始终未变。可若只谈速度,就错过了铁路更本质的价值。让人怀念的,还有那些“慢下来的温暖”,不管是绿皮慢火车上农户们的叫卖声,还是车站客运员双手把稳老人的轮椅。
直播里南昌站客运值班员李军的故事,恰恰补上了这抹温暖的色调。她为行动不便的旅客指引方向,特意学英语、手语与重点旅客沟通,她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服务”不再是口号,而是旅客手中温热的开水、耳边耐心的叮嘱。这样的温暖在双节期间的广州南站更为鲜活。“初心•春澜”党员服务岗的彭和贵子用连续的坚守,在日吞吐量超70万人次的枢纽中织就团圆网:夜里小跑协助独自带娃的妈妈搬运行李,次日清晨紧急寻找走失的孩童,中午时分稳稳推送行动不便的老人进站乘车。今年即将是她在车站度过的第11个中秋节,“能守护这么多人的团圆路,我的中秋节更有意义”的心声,道出了无数铁路人的奉献底色。据统计,仅9月29日当天,该服务岗就协助重点旅客超200人次,每一次奔跑与搀扶,都是钢轨上最动人的温情注脚。
从挤火车到坐高铁,从通宵排队买票到手机购票刷脸进站,这些铁路点滴的变化正在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国庆中秋双节,温馨场面细化为诸如广州南车站的动态实行“一日一图”、精准加开车次、增设综合服务台、最大化启用实名制验证通道、专设“爱心/急客”通道与医疗服务点和协调地铁、公交延长运营时间。而比硬件变化更珍贵的,是铁路始终未变的民生底色。它串联起故乡与远方,让回家不再遥远,它也连接城市与乡村,让发展惠及大众。
有人曾说,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去看它的铁路。从绿皮车“哐当哐当”穿越山河,到复兴号平稳安静联通南北;从“买票难”到“刷脸进站”,从“沿途找水喝”到“高铁外卖送到座”,铁路的每一点变化,都是时代进步的缩影。但比这些硬件变化更珍贵的,是铁路始终没变的“民生底色”。
“铁路故事,笔下生花”。从绿皮车到复兴号,钢轨上的风景不断变化,但铁路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本质始终如一。那些藏在钢铁洪流里的故事,如今变成了坐高铁便捷出行打卡的沿途美景,变成了务工人员返乡时与家人视频的欢声笑语。这一幅幅动人的温馨画面,正在以最温柔的方式打捞起中国人朴素的情感与体现时代价值。这时我们发现铁路不止能跨越山河,更能抵达人心。而中国的发展,不仅有震撼世界的速度,更有打动人心的温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晓洁(中国铁路广州局广州南站)
责编:何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