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0时57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在此庄严举行。三十位长眠异国他乡的英烈,在运-20与歼-20战机的护送下,终于跨越七十余载沧桑,魂归故里。随遗骸一同归来的,还有那些未曾寄出的家书、未能传递的思念——这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既是对“回家”誓言的兑现,更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这份在战火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征途上,正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在“人民至上”的初心里。烈士家书中“为了朝鲜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安全”的伟大理想,如今已转化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要求。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场上续写着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使命担当。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主动放弃都市繁华,扎根百坭村带领群众发展砂糖橘、杉木、八角等种植产业,成功带领家乡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芳华三十;山东省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二十余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将一个负债累累、人心涣散的“问题村”打造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模范村”。这些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都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回答着“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用热忱与坚守厚植着“人民江山”的根基与血脉。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彰显在“敢于斗争”的风骨中。“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邱少云家书中的铿锵誓言,正是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强敌英勇奋战、顽强拼搏的生动写照。他们以胸膛迎接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开辟胜利,谱写出“不畏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史诗。今日之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暗流汹涌,“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这一切,都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仅在应对外部挑战时展现胆魄,更要勇于拿起自我革命的武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门户、净化肌体,确保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闪耀在“攻坚克难”的信念里。“等到战斗胜利了,我一定会回家,咱们就能团聚了!”隋金山烈士于绝笔信中留下的这句话,不见对死亡的恐惧,皆是对胜利的渴望。正是凭借这份豁达与乐观,志愿军战士们得以在力量悬殊的战场上以弱克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份精神延续在新时代攻坚克难的征途中。面对西方严密的科技封锁与技术壁垒,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芯片、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关键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当突发疫情、洪水灾害等不可抗力来袭时,无数人挺身而出,以坚毅的勇气牢牢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每一个攻坚克难的前线,革命乐观主义都深深融入实干奋斗中,为征途中的中国人注入必胜的决心与力量。
革命忠诚主义精神镌刻在“绝对忠诚”的信仰里。王波烈士信中“咱们也只有在梦中暂时会见”的诀别之悟,充斥着浓浓的思家之情,更彰显出对国家与民族事业的绝对忠诚。这份忠诚,在无数志愿军战士寸土不让、向死而生的壮举中得到彰显;这份忠诚,超越生死、跨越时空,形成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这份忠诚,在新时代依旧滚烫,它刻印在戍边战士祁发宝张开双臂阻挡来犯的身影里,凝聚在年轻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中,更体现在无数平凡劳动者的恪尽职守中。对于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保持绝对忠诚就是要做到矢志不渝地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国际主义精神凝聚在“命运与共”的胸怀中。家书中对“安定快乐的日子”“幸福生活”的盼望,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追求,而是与民族命运、人类前途紧密联系的时代之声。昔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毅然投身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不仅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维护了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更捍卫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这种胸怀的当代延续与升华:“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从援外医疗队、维和行动,到“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从推动全球减排到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国正不断以行动诠释“天下一家”的担当。世界的未来,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微小践行,皆是书写中国与世界故事的重要一笔。
异国埋忠骨,山河盼英魂。七十余载岁月流逝,不曾冲淡国家对英雄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这份铭记,是对英雄的最好告慰,亦是对精神的最佳继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抗美援朝精神定将持续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再创辉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诗蕾(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指导老师:郑鹏(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