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鄂疆携手同奋进,楚水天山共知音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09:2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长江连天山,鄂疆一家亲。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湖北对口支援新疆的第26个年头。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二十六载春华秋实,湖北始终将对口援疆置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不断深化对援疆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兵团第五师双河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援疆新路。

从“全面布局”到“精准落子”,湖北援疆有力度更有温度。援疆工作是一项涵盖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多维度的综合性工程,需要视野开阔、覆盖广泛,绝非“单打一”。湖北深刻把握援疆工作的政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立足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始终坚持“全面援疆”。从华师一附中博乐分校的落地,到“援疆医生联盟”的运作;从纺织服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孕育产业新动能,到“楚风西润”工程不断搭建民族情深新桥梁……湖北着力构建教育援疆、医疗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润疆等多轮驱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确保援疆成效惠及更广领域、更多群众。然而,“全面”不等于“泛化”,更不是“撒胡椒面”,而是建立在“精准”基础上的有机整体。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紧密对接受援地最迫切的发展需求和群众最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瞄准博乐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华棉702”棉种在博乐落地生根,实现亩产飞跃;针对当地工业化就业岗位不足的痛点,从“中国缝纫线之都”汉川引进完整产业项目,填补市场空白,创造大量就业。这种“受援地所需”与“湖北省所能”的精准匹配,是援疆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援疆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所在,确保了援疆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援到根子上。

从“输血赋能”到“造血强基”,湖北援疆见实效更重长效。援疆工作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一时一地的项目投入,而在于能否为受援地培育形成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和稳定的长效发展机制。如果仅仅停留在“输血”层面,即便一时成效显著,也难以持久。湖北的援疆实践,始终将“造血”能力建设置于核心位置。无论是教育领域通过“名校办分校”模式构建的从资源引入到本土师资培养的完整链条,还是医疗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医疗人才培养、管理能力提升等“组合拳”探索的“学科互通、兵地融通、鄂博联通”新模式,抑或产业领域通过技术推广和智力支持打造的拉动本土产业升级的“火车头”,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帮助受援地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能力体系。不求立竿见影,但求久久为功。这种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是从“帮一时”到“扶长远”跨越的根本路径,推动了援疆工作从短期项目向长效机制、从单点突破向体系赋能的深刻转型,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实现了帮扶效能的系统性跃升。

从“项目落地”到“人心扎根”,湖北援疆有汗水更有真情。援疆,最终援的是人心。真正的援疆成效,要体现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上,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上。一批批湖北援疆干部人才,从江汉平原到天山北麓,带着技术、理念与情怀,与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专业与坚守,把党的关怀、祖国的温暖、湖北的情谊深深烙在边疆大地。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播者、项目的推动者,更是情感的联络者、文化的交流者。在湖北援疆干部全力以赴投入到援疆事业的同时,新疆各受援单位也相向而行,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让广大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优势、施展才华、大显身手。鄂疆两地干部群众并肩奋斗、守望相助的过程,让援疆超越了简单的帮扶关系,升华为“楚水天山共知音”的深厚情谊,谱写了一部生动的民族团结教科书。

七十载波澜壮阔,二十六载倾情相助。在时代发展与区域协调的大局中,湖北援疆理念持续升级、路径不断拓展、成效日益彰显,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相交”到“相融”、从“帮扶”到“共赢”的系统援疆之路。当天山遇见汉水,鄂疆两地共谱当代“高山流水”。新征程上,与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同绘就更加繁荣稳定、和谐美好的发展新画卷,湖北目标坚定、初心依然。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汉兴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