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汉超”在绿茵场上掀起一阵热潮。球员奔跑拼抢,观众呐喊助威,这样火热的场景早已超越体育的范畴,映照出一座城市蓬勃的经济脉动。当一场场比赛聚集起可观的人气与客流,我们不禁要问,这份热烈的赛事流量,如何才能转化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量?
赛事流量本质上是注意力资源,要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量,关键在于实现从“瞬时热度”到“持续效益”的衔接。这要求我们超越“一场比赛只是一场热闹”的旧有认知,转而以系统性思维构建消费场景、延伸产业链条。
要让流量“留下来”,就要把赛事办成“入口”而不是“终点”。群众性体育赛事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立竿见影。贵州“村BA”篮球赛的火爆便是典范,其比赛日能吸引数万观众现场围观,形成了“一场比赛带火一片区域”的良性循环。而“村BA”之所以能持续火爆,不仅在于比赛本身的精彩,更在于它成功地将观赛人群导入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民宿体验和旅游观光中,形成“赛前-赛中-赛后”的全周期消费牵引。
要让流量“串起来”,就要发挥体育作为平台经济的融合作用。一场成功的赛事,能够有效串联交通、住宿、广告、传媒、体育用品等多个产业。在“村BA”赛事期间,当地民宿入住率激增,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武汉同样可以依托“汉超”联赛,推动本地企业开发赛事文创产品,鼓励商圈推出联名优惠,引导旅行社设计“观赛体验游”产品,让体育流量转化为多行业共享的发展增量。
要让流量“亮起来”,就要注重品牌培育与长期运营。武汉拥有深厚的足球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江城文化,完全有条件将“汉超”培育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这意味着不仅要把比赛办好,更要用好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设计具有城市特色的视觉符号,培育本土球星和球迷文化,让“汉超”成为武汉的一张动态名片。当赛事品牌深入人心时,其带来的关注度才能转化为长久的城市吸引力。这种积极的城市形象,对于吸引人才及投资、促进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意味着,投资体育赛事,不仅是投资当下的经济活动,更是投资未来的城市竞争力。
当比赛的终场哨声响起,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从绿茵场的激情到街头巷尾的活力,这需要政策持续护航、市场创新运作、社会广泛参与,在赛事专业化、品牌化、产业化上深耕细作。当运动的激情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绿茵场上奔涌的,就不仅是汗水与欢呼,更是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无限生机与希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邹月缘(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武昌区市场监管局)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