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读编往来

【读编往来】罗明轩:以水为师,奔流入海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09:3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去年夏日,我以选调生的身份来到了江城武汉,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以其特有的包容与脉动,迎接了我这个基层新兵。一年光阴,从最初面对复杂社情的无措,到如今能略窥门径、独当一面,其间体悟,如水滴石穿,深刻而清晰。若将这一年来的成长比作一次修行,那我所拜之师,正是这江城无处不在的“水”之品性。

初到社区,我仿佛一个突然被投入长江的泳者,四周是喧嚣而陌生的洪流。高楼与老旧小区交错,本地老武汉、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比邻而居,诉求多元,情况复杂。我虽怀揣着从书本中得来的“游泳理论”,却在实际的“水性”面前手足无措。第一次独立接待居民咨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政策时,我试图用严谨的政策条文解释,换来的却是对方愈发困惑和不满的眼神。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何为“隔阂”。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我意识到,要想在基层立足,首先要像江水一样,拥有包容万象的胸怀,真正融入这片土地。我放下了“选调生”的架子,更放下了“名校生”的包袱,开始有意识地“沉”下去。学“方言”,听懂弦外之音。我主动向社区里的老书记、老主任请教,学习那些政策文件中没有的“社区词典”。我明白了“岔巴子”可能是热心肠,“讲胃口”是重信誉,“蛮裹筋”往往意味着需要更耐心地沟通。语言是钥匙,当我能磕磕绊绊地用武汉话与居民拉家常时,心与心的距离便拉近了许多。走“百户”,摸清社情民意。我利用一切机会跟随网格员入户走访。从关心独居老人的一日三餐,到调解邻里间的漏水纠纷;从摸排楼栋的消防安全隐患,到宣传最新的医保政策。脚步丈量之下,冰冷的户号变成了有温度的家庭故事,抽象的“社区治理”概念,化为了眼前一桩桩、一件件具体的“百姓事”。我不再是社区的“旁观者”,而是逐渐成了这条街道、这群居民中的一分子。这种融入,并非简单的身份转变,更是一种心态的重构。这奔涌的“洪流”,才是基层工作最深厚的土壤和力量源泉。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若只浮于表面,便会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沼,终日忙碌却难见成效。万家湖畔的静美,在于其深处的沉淀与自净。在经历了初期的忙乱后,我开始学习“湖水”的沉淀之功,从纷繁现象中探寻规律,抓住工作的“内核”。沉淀情绪,练就“平常心”。基层工作直面矛盾,会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甚至言辞激烈的居民。曾有一次,因为一项惠民工程的临时调整,几位居民情绪激动地到社区质问。起初,我感到委屈和焦虑。但社区书记从容不迫的态度点醒了我:群众的情绪背后,往往是未被满足的诉求或未被理解的焦虑。我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先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待对方情绪平复后,再条分缕析地解释原因、说明进展。当我学会将个人情绪沉淀下来,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时,工作的韧劲便增强了。沉淀经验,寻找“方法论”。我养成了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将每天处理的事务、遇到的难题、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定期复盘,思考哪些流程可以优化,哪些方法可以推广。比如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我发现单纯靠宣传效果有限,于是借鉴其他社区经验,提议并参与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通过小小的激励,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这个过程,就是将零散经验沉淀为有效工作方法的过程。沉淀思考,把握“关键点”。基层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参与一次复杂的物业纠纷调解时,我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各方跳出具体争执,共同探讨如何建立长效的沟通协商机制。最终,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矛盾,还促成了小区“议事厅”的常态化运行。这让我认识到,沉淀思考,从机制层面入手,方能事半功倍,实现“长安宁”。

基层工作少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更多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细小关怀。这一年,我最深刻的感触是,服务群众的初心,最终要落脚于解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直接影响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小事”上。我记得,为了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能及时办理残疾证,我们多次上门收集材料,协调相关部门加快审批流程。当我把证件送到老人手中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那颤抖的触感让我永生难忘。我记得,在夏季的防汛排查中,我们昼夜巡查易渍水点,及时转移危房住户。暴雨夜里,当看到居民在临时安置点安然入睡,我明白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重量。我更记得,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帮助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申请到临时救助,孩子得以继续学业后,家长那重新燃起希望的眼神。这些点点滴滴,如同细雨浸润干涸的土地。它让我真正理解了“人民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耐心地倾听、每一次尽力地帮扶、每一次用心地回应之中。群众的“多喜乐”,就藏在这“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关怀里。

江城的水,教会我包容、沉淀与润物。身份在变,能力在变,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从未改变。基层治理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我所能做的,就是继续保持奔流不息的学习姿态,沉淀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涵养润泽万物的为民情怀。我将带着这一年的收获与思考,继续扎根于江城这片热土,努力让自己的青春汗水,汇入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浩荡洪流,为这座英雄的城市、为这里可爱的人民,贡献自己微薄却坚定的力量。奔流入海,未来可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明轩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