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全国国内出游人数以及国内出游总花费,较去年同期明显增长,创历史新高。红色游、观光游、休闲游……百花齐放,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历史之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文旅产业异军突起,旅游逐渐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新刚需”,这为县域的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考、新机遇,那么有志于发展文旅产业的县城该以何破局?
相比于传统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众多县城虽然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却难以做到“独步天下”,这就意味着仅凭县城“天生”禀赋难很难给出一个让游客不得不来的理由。近期,“窝囊游”走红网络,在带来出游新方式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游客认同新的价值追求——旅行的意义不是证明多能扛,而是舒服地遇见风景。县域旅游不妨多在“舒服”“休闲”上作作文章。
用民俗文化塑造不一样的人间烟火。众多县城都有令人称道的地方风俗,但应用在旅游产业发展时,形式却略显保守、呆板,很难现场引起游客共鸣。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表现形式往往是小众的,但其中的内涵却是大众的,都蕴含着对美好的追求。县城需要进一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在尊重精神内核的前提下,顺应市场需求,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环境进行改善提升,更好营造别具一格的轻松氛围,从而满足游客对情绪价值的追求。丽江、大理已作出了很好的示范,这两座富含民族文化资源的城市,通过一系列努力给游客带来了第一印象是文艺、悠闲、浪漫。
让无边夜色成为美好生活的背景板。夜经济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居民生活,一头连着经济发展。根据《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县域夜经济。由于缺乏夜间娱乐活动,不少县城陷入游客“白天打卡过境,夜晚留不住”的产业窘境。为了持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县城文旅不应只盯着传统的夜间餐饮与夜间购物,而要紧紧围绕本地特色文化以及时下潮流,向融合文旅、娱乐等多业态转变,不断丰富夜间消费业态,重点要开发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让县域夜经济成为发展县域旅游的强劲引擎。
把人打造成县域旅游中最美的风景。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有赖于人才支撑,特别是在当下的旅游产业。一些善意的举动不仅能真正打开游客的心门,也能为旅游目的地赢得好口碑;几句恶语相向,不但会遭到网友们的“口诛笔伐”,也会使经营数年的品牌营销毁于一旦。可以说,在旅行途中,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共情链接才是最好的旅游体验。所以,县城文旅既要注重旅游人才引进,也要强调本土人才的培养,实现了引育并举,不断培厚高质量人才供给,支撑旅游产品、模式、业态的创新和服务创优。让游客时刻感受到平等、善意、温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发展县域旅游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新形势,县城们需要始终如一秉持“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真正把自己打造成游客心中那个魂牵梦绕的“快乐老家”。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饶龑(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