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打破“年龄枷锁”,让更多“能人”推开机会之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6日16:2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发布的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当属报考年龄上限从实行多年的35周岁调整为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可放宽至43周岁。这一重磅政策变化,绝非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对困扰职场多年的“35岁门槛”一次标志性突破,为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市场、回应社会公平诉求迈出了关键一步。

“35岁焦虑”,曾是许多职场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困扰。这个年龄段人群,往往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面临事业爬坡与家庭责任双重压力,却在职场中时常遭遇“年龄”无形的天花板。古人说“三十而立”,但现实中不少人在35岁时仍感到“立而未稳”。若在这个关键时期因年龄问题被职场拒之门外,整个家庭都可能陷入困境。国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此次放宽年龄限制具有切实的示范意义,犹如一股暖流,为中年人才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

此举背后,是国家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务实推进。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整体延长已成为必然趋势。38岁左右正值经验、能力和精力融合的“黄金阶段”,这批“中生代”人才在公共服务、基层治理、技术研发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拥有岁月沉淀出的判断力、协作力和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在知识经济时代,经验所转化的深层价值愈发凸显。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国考放宽年龄限制既顺应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也切实回应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期待,展现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积极导向。

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化将推动人才评价体系向“能力本位”回归。过去单纯以年龄划线的做法,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无形中加剧了职场人的年龄焦虑。如今国考率先打破这一桎梏,将选人重点放在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上,为全社会树立了新标杆。正如古语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长期过程,怎能因年龄而轻易否定一个人的价值?这样的转变让“人才没有保质期”的理念渐入人心,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包容、理性、多元的就业环境正在形成。

然而,打破年龄限制绝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政策放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如考试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隐性歧视依旧、大龄入职者晋升发展之路受阻等诸多挑战。打破“35岁门槛”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部门既要优化考试设计,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更要从立法层面细化反年龄歧视条款,为劳动者权益筑牢保护网;企业则需转变用人观念,重视不同年龄段员工的优势互补,促进跨代协作;尤为关键的是,要培育包容的就业环境,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公平的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让政策善意真正惠及每位求职者。

国考打破年龄限制,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期待这股暖流能够涌向各行各业,让人才选拔真正回归能力本位。当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出生年份,而是学识与才干时,我们将迎来更加理性包容的就业环境,让每个奋斗者都能绽放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小榕(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