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才艺比拼成了“拼爹拼钱”的暗战,当职场的能力较量沦为社交资源的竞赛,原本承载着便捷与民主的网络投票,早已偏离初衷,深陷“流量游戏”的泥沼。“70元刷万票”的灰色交易被曝光,看似偶然,实则撕开了网络投票乱象的遮羞布——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数字狂欢背后,一条隐秘的产业链正疯狂生长,蚕食着公平竞争的土壤,动摇着社会诚信的根基。
技术本应是提升效率的利器,却在刷票黑产手中变成了作弊的帮凶。2024年江苏徐州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借助虚拟IP技术和接码平台,操控数十万个虚假账号刷票,半年非法获利超200万元。AI技术的加持,更让刷票行为变得防不胜防。2023年某地“最美护士”评选,获奖者因刷票被取消资格并受罚的案例,敲响了法律的警钟。这不仅是道德滑坡,更是对法律尊严的公然挑战。面对技术异化,监管部门不能再“慢半拍”,必须用大数据建立刷票行为特征库,用法律利剑斩断黑产链条,让刷票者无处遁形。
刷票黑产的猖獗,本质是社会焦虑的畸形投射。“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执念,让家长们陷入“社交绑架”的怪圈。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超60%的家长因孩子参赛遭遇“社交绑架”,甚至出现“家长互助投票群”。这种扭曲竞争传递出危险信号,当小学生说出“比赛可以买票”时,我们必须警醒:比输掉比赛更可怕的,是输掉对公平的信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扛起责任,严格规范校园评选活动;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用实力赢得尊重,树立正确竞争观和荣誉观,而非用金钱堆砌“胜利”。
部分活动主办方对刷票的“暧昧”态度,是刷票乱象屡禁不止的关键推手。一些商业机构甚至故意设置高额奖品,刺激刷票需求搞变相营销,这种“唯流量论”的短视行为,让评选活动背离初衷,沦为商业营销的工具。治理刷票,必须压实主办方责任,建立主办方责任追究机制,要求其公示投票规则与反刷票措施,对纵容刷票的行为严肃问责。同时,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投票数据可追溯,从源头堵住漏洞。保障投票公正。
破解刷票困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平台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用AI实时监测异常投票;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让刷票行为成为“过街老鼠”。某投票平台引入行为识别AI后,拦截率超80%;某省“随手拍”举报平台两个月收到千余条线索,这些实践证明:只要多方联动、共治共享,就能让刷票黑产失去生存空间。
网络投票不该是一场“变味游戏”。当每一张选票都能被明码标价,当荣誉可以靠交易获取,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场比赛的公正,更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唯有以技术为盾、以法律为剑、以教育为基、以监督为网,才能让网络投票回归初心,让诚信与实力重新成为社会竞争的底色。毕竟,真正的荣誉,永远来自汗水与实力,而非虚假数据和交易。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钟广胜(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江汉区教育局)
责编:何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