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严打“伪新闻”账号带货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17:2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一批仿冒新闻机构的自媒体账号被依法关闭,据报道,这些账号以“新闻”为名,行“带货”之实。但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李鬼”账号仍在各大平台潜伏,屡禁不绝。为何“伪新闻”账号依然大行其道?又该如何彻底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其背后所暴露的信任危机、平台责任与监管困境,亟须深入反思。

“伪新闻”账号不仅损害用户体验,更在透支社会对正规媒体的信任。这些账号在名称中刻意嵌入“新闻”“媒体”“资讯”“发布”等关键词,打着“观察网”“发布号”的幌子,冒充新闻机构发布内容,利用人们对新闻机构固有的信任感,借助类似权威媒体的名称、标识或专业话术,为自己披上“客观公正”的外衣。当“新闻主播”实为带货博主,“最新发布”充斥低俗信息,公众在一次次的受骗中,对专业媒体的信任基石也在被悄然侵蚀。这种“狼来了”的效应,最终会伤及整个社会的信息生态,让真正权威的声音被杂音淹没,甚至让“怀疑一切”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新闻的权威性,绝不应沦为商业流量的垫脚石。

平台审核机制“松紧不一”,是仿冒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为何“黑龙江新闻观察网”倒下后,“XX最新发布”“XX消息观察”之流仍能成功注册?问题直指平台审核机制的漏洞与“选择性失明”。不同平台之间,甚至同一平台内部,对“新闻”“媒体”等关键词的审核标准不一,这种“打地鼠”式的治理,看似设有关卡,实则留有后门,反映出平台在流量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摇摆。审核不应止步于注册时的关键词过滤,更应贯穿账号资质审查与实际运营内容的动态监管全过程。对于已认证的“蓝V”账号,绝不能“一认了之”,必须实施常态化监督,对“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坚决清理。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必须扎紧审核的篱笆,不能成为仿冒账号的“避风港”。

根治这一乱象,必须祭出硬招、实招,以监管的持续高压与执法的绝不姑息,从源头筑牢防线。专项行动的雷霆之势固然见效,但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约束机制更为关键。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协同作战,形成治理合力,做到对仿冒行为露头就打。另一方面,应依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违规界定,提高违法成本,建立“仿冒账号黑名单”数据库,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更重要的是,平台必须从严审核含“新闻”“媒体”等关键词的账号,强化资质核验,并建立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名实相符”。对广大用户而言,也需擦亮双眼,学会通过查看官方认证、辨别内容质量、观察互动模式等方式进行识别,并积极行使举报权利,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共建者。

总而言之,“新闻”的外衣,不应成为违规营利的遮羞布。平台必须彻底摒弃侥幸心理,扎紧审核的篱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监管的利剑也需始终保持高悬。只有通过多方协同、源头治理,才能彻底剥下“伪新闻”的虚假外衣,守护好清朗的网络空间和公众那份来之不易的信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长姣(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