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溘然长逝,世界失去一位物理学界巨匠,中国也失去一位毕生践行科学报国的标杆人物。从西南联大的求学少年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者到清华园里的育人者,先生百年人生书写的,正是科学家精神,更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提供了深刻启示。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明底色,更是人才强国的灵魂所系。杨振宁先生始终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战火中确立的“科学报国”信念,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指引。1971年,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为封闭已久的中国科学界凿通了通往世界的通道;晚年扎根清华园,捐工资、募资金筹建高等研究院,用实际行动践行“归根”誓言。在人才强国建设的今天,这种“心怀家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正是吸引和凝聚全球英才的核心磁场,唯有让爱国成为科技人才的精神自觉,才能让更多人才扎根中国土壤,为国家发展献智出力。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更是人才强国的动力源泉。杨振宁先生的科研生涯,始终贯穿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面对“θ-τ之谜”的学界困境,他与李政道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挑战传统认知并最终得到实验验证;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成为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基础物理理论。这种敢于突破、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正是当前我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迫切需要。人才强国,关键在于培育一支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唯有传承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不竭动力。
传承是科学家精神的延续脉络,更是人才强国的长远之基。“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先生晚年全身心投入到青年人才培养中。在清华园课堂上,他以百岁高龄仍坚持授课答疑;对后辈学者,他悉心指导、热忱鼓励,用“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准则影响了一代科研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离不开这种甘为人梯的育人情怀。人才强国建设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唯有让更多资深科学家投身育人事业,将学术品格与科学精神薪火相传,才能培养出源源不断的青年科技人才,为国家创新发展储备坚实力量。
杨振宁先生曾说,他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种精神激励,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珍贵价值所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对前辈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的回应。让我们以先生为榜样,将爱国、创新、传承的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全过程,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精神灯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科学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群(武汉市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