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攥紧中国饭碗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15:5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在增产上持续用力,更需在减损上精准发力,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与标准引领,为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注入不竭动力。

以种业振兴切实保障生产供给,是从源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减少潜在损失的重要前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粮食的单产水平、抗风险能力乃至收获环节的损耗程度。一个强大的种业体系,能够提供抗逆性强、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产量,也意味着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在收获时更适应机械化作业,从而有效降低田间损失。推动种业振兴,必须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确保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源自主可控、性能领先。通过培育和推广高产高效、节本降耗的突破性新品种,从生产源头植入“减损”基因,为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提供最为坚实的种源保障,才是最前端、最有效的节约。

以精准高效的市场监测预警完善粮食收储调控体系,是在流通环节实现节粮减损、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支撑。粮食从田间到餐桌,链条长、环节多,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阻滞或调控失当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损耗。构建精准高效的市场监测预警体系,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时掌握粮食生产、库存、消费、价格及国际市场动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民“卖粮难”或企业无序囤积情况,减少因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市场恐慌和资源错配;指导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的科学布局与高效运转,优化粮食物流路径,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抛洒遗漏和霉变风险;实现对政策性粮食库存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储粮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仓储损耗。一个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收储调控体系,如同为粮食流通安装了“智慧大脑”,从源头起提升粮食产业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系统性地压减各环节的损失浪费。

以精深加工与转化增强产业链韧性,是在终端环节挖掘节约潜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粮食加工并非越精细越好,过度追求“精米白面”不仅损失了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会导致大量粮食浪费。推动粮食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高效转化转型,是节约减损的重要方向。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适度加工技术,在保留粮食天然营养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碾磨抛光损耗;拓展粮食副加产品综合利用途径,将米糠、麦麸、豆粕等加工剩余物“吃干榨尽”,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食品原料、饲料、生物能源或化工产品,物尽其用;鼓励发展全谷物食品,引导科学健康消费,从需求侧减少因过度追求精加工产品导致的隐性浪费。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不仅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更体现了对粮食资源的尊重与高效利用,为实现粮食资源价值最大化开辟了新路径,赋予了粮食安全更丰富的时代内涵。

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必须坚持增产与减损并重。通过种业振兴强化源头保障,通过精准调控优化流通过程,通过精深加工挖掘终端潜力,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坚固屏障。这其中,科技的力量贯穿始终,创新的驱动无处不在,标准的引领指明方向。精耕细作“无形良田”,久久为功,必能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更加坚实的根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秋晓(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