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把“紧日子”过好要靠担当实干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19:4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过“紧日子”是党和政府面对复杂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既是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传承,更是提升治理效能、厚植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把“紧日子”过好,既检验干部能力成色,也反映担当实干成效。对广大干部而言,担当是过好“紧日子”的精神锚点,实干是过好“紧日子”的唯一路径,两者共同勾勒“紧日子”里的向上图景。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个别地方出现了“紧日子”异化为“懒日子”的不良倾向,以“省钱”为借口逃避责任、消极作为,这不仅背离了政策初衷,更损害了群众利益与政府公信力,值得警惕与反思。

“紧日子”异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但其核心症结在于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有的地方将“过紧日子”简单等同于“少花钱、不办事”,以“财政紧张”“条件有限”为由,拖延产业升级项目落地、放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视而不见;有的搞“一刀切”式缩减,盲目砍削必要的办公经费、干部培训支出和职工基本福利,看似“厉行节约”,实则影响了正常工作运转与队伍积极性;更有甚者玩起“数字游戏”,通过“明减暗增”“科目调整”等手段,将一般性支出转移到项目经费中,表面上完成了“节流”任务,实则造成了财政资源的隐性浪费。这些行为,本质上是政绩观错位、责任担当缺失的体现,把“过紧日子”当成了逃避工作的“挡箭牌”,而非攻坚克难的“动力源”。

事实上,“过紧日子”与“干实事、敢担当”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过紧日子”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与民生需求。从脱贫攻坚中“把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群众身上”,到疫情防控期间“厉行节约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再到各地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压缩非必要支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数实践证明,“过紧日子”不仅能过出“新气象”,更能过出“高效率”。那些真正把“过紧日子”落到实处的地区,往往能在“节流”的同时实现“开源”与“提效”,用“紧”出来的资源,为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防止“紧日子”异化,关键要抓住“责任担当”这个核心,以制度约束与作风建设筑牢防线。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明确“过紧日子”不是“不作为”的理由,而是“善作为”的要求。各地应摸清财政“家底”,科学制定支出优先级,将资源向民生刚需、产业关键、创新领域倾斜,在“节流”的同时做好“开源”文章,通过强化管理、盘活资产、优化服务,实现“花更少钱办更多事”。比如,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物资调剂系统,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资源共享,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既减少重复采购,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工作要求,更应成为一种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各级党政机关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紧”的作风凝聚“干”的力量,以“省”的智慧提升“效”的水平,真正把“过紧日子”过成“实干日”“民生日”,让政策红利切实惠及广大群众,以担当作为书写新时代的治理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冠琦(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