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用过“紧日子”涵养好风气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20:1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阐释了“紧”与“好”的辩证关系,更蕴含着深厚的为民初心和廉政要求。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施行,将“过紧日子”从作风倡导上升为纪律要求和制度约束,彰显了党中央推动廉洁政府建设、以严实作风保障民生改善的坚定决心。各地政府机关以制度执行为抓手,以务实举措推动“紧日子”落到实处,努力把节约出来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民生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在非必要支出,“好”在民生精准投入,体现廉洁用权导向。“过紧日子”的核心要义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将更多资金精准投向民生急需领域。这既是对各级政府理财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是否做到廉洁用权、秉公办事的检验。武汉市洪山区在公务接待中推行单位食堂统一接待,严控标准、明确上限,一年节约经费超300万元,全部用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有效改善了老年群体出行难题。宜昌市远安县大力推行“会议合并+线上办公”,大幅减少会议数量和相关支出,节约资金定向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偏远村庄群众饮水问题。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坚决砍掉不必要的“虚耗”,严控“三公”经费,才能有力保障民生投入,使政府的“紧日子”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好日子”,展现廉洁政府的为民本色。

“紧”在刚性制度约束,“好”在长效效能释放,筑牢廉政制度防线。将“过紧日子”常态化、长效化,必须依靠严密、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不仅是为了防范铺张浪费,更是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确保公共资金资源高效、廉洁使用。黄冈市探索“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单位任务实绩动态核定经费,避免“一刀切”和资金沉淀,同时推行资产“集中采购+共享复用”,建立设备共享池,有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制度的“笼子”扎得越紧,资源配置就越优化,干部履职用权也越规范。这警示我们,必须持续完善预算管理、审计监督、资产使用等各项制度,强化纪律约束,让过紧日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成为廉洁政治生态的坚固基石。

“紧”在务实作风养成,“好”在党群民心凝聚,彰显清廉担当形象。“紧日子”能否换来“好日子”,关键看干部作风。要将外部制度约束内化为干部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行动自觉。各地将厉行节约与作风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干部从细微处践行清廉务实作风。十堰市张湾区将节约能耗、物资等纳入干部考核,树立鲜明导向;恩施州来凤县在乡村振兴中避免大拆大建,巧妙改造闲置校舍服务于民,既节约成本又保留乡愁。这些做法表明,当节约成为自觉、廉洁成为习惯,群众看到的就不仅是开支的“减法”,更是作风转变、清廉度提升的“加法”。这种转变,凝聚的是民心,夯实的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的不仅是民生实惠,更是群众对党和政府更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各地实践充分证明,“过紧日子”绝非被动应付的“苦日子”,而是主动作为的“廉日子”,体现的是一种执政智慧、一种为民担当、一种清廉境界。展望未来,必须持续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力,深化作风建设,让“紧日子”蕴含的廉洁力量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丽君(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