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小的纸质火车票,曾是无数人远行时揣在口袋里的踏实,是归乡路上反复摩挲的期盼,承载了几代人的出行记忆。今年10月1日,国家铁路集团规定,全国铁路客运领域将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这张陪伴了几代人的纸质火车票,也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用“风驰电掣”来形容毫不为过。蒸汽机车冒着滚滚浓烟从京张铁路启程,“复兴号”在神州大地划出壮阔轨迹。2018年海南环岛高铁试点电子客票,到今年全面推行电子发票,七年间铁路出行从“硬纸票”到“扫码通行”,从排队取票到“一证通关”,折射的不仅是技术迭代,也是铁路服务理念的“便民化”。当CR450动车组跑出了动车组单列时速453公里的最新纪录,当“八纵八横”高铁网将千里山河缩为咫尺,中国铁路用轨道上的“中国速度”重新定义了时空边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跟上它的速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人。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各大火车站创下客流新高的同时,也将老年人出行的真实写照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在“快”与“慢”的对比中,这个庞大的银发群体又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从容?
调和“快”与“慢”,需要一个“平衡点”。往来匆匆的火车站里,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年轻人用手机就能轻松搞定购票、进站全流程时,满头白发的老者们只能在人工窗口前排起长队,或者拿着身份证四处询问无所适从。好在铁路部门虽取消纸质报销凭证,却保留了行程信息单打印服务,其上清晰印有车次、座位号等关键信息。人工窗口依旧敞开,12306系统主动向购票手机号发送行程短信,这些“留白”的设计是为银发群体预留的过渡空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推出“95128电召约车”助老服务,广州越秀区构建“15分钟助老餐圈”,更是以实践证明“数字化”与“适老化”并非对立而应相融共生。
在全社会大步向数字化迈进时,也要在发展中融入人文关怀。从医院线上挂号到超市电子支付,从银行业务数字化到社区服务智能化,这些便利的创新偶尔也会筑起“数字鸿沟”。真正的进步,不是用技术淘汰一群人,而是用智慧拥抱所有人。超市收银台旁保留的现金通道,医院大厅里穿梭的导诊志愿者,银行网点内专设的“长者窗口”,这些看似微小的“减速带”,就是数字快车道上的温情路标,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保留“更暖、更慢、更包容”的可能。
技术的发展应当有温度,社会的进步需要有回声。在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时,我们更需要守护好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联结。让银发老者不再困于一张小小的车票,也能轻松“日行千里”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发展中平衡“快”和“慢”,共享时代的发展成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晶凤 佘欣然(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