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重磅出台《湖北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立下“到2027年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达50%”的军令状,并以一场高规格新闻发布会吹响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冲锋号。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包,恰如一场及时雨,精准洒向荆楚创新沃土,提供了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历史性机遇。
湖北素有“惟楚有才”之美誉,130余所高校星罗棋布,8万科研精英荟萃,190万学子云集,这既是荆楚大地的“瑰宝”,更是驱动发展的“富矿”。然而,“实验室里的论文”与“生产线上的产品”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亟待跨越的鸿沟。《若干措施》的出台,恰似架起一座联通“书架”与“货架”的桥梁,直指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症结。
细览这17条举措,可谓招招精准、拳拳到肉。在破除“有没有”的困局上,政策双管齐下:既以“五技合同”认定登记激励创新活力,又以人工智能赋能专利转化全流程,让“沉睡专利”焕发新生。数据显示,2021至2024年间,全省高校专利转让许可实现倍增增长,增幅达101%,这昭示着创新沃土正待深耕。
在破解“敢不敢”的顾虑上,政策亮出“定心丸”:明确免责情形,建立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的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卸下“镣铐”。这不仅是制度的松绑,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大呵护,让科研人员能够轻装上阵、勇闯创新“无人区”。
在夯实“能不能”的支撑上,政策构建全方位保障:10亿元直投基金群如“及时雨”,大学科技园打造“筑梦空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副总”制度的推行,更让学界智慧与产业需求水乳交融。
好政策贵在落实,重在实效。当务之急是要将这份精心绘制的政策"施工图",细化为可操作的"任务书",把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这需要全省上下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各高校要勇当深化改革的"破冰者",加快完善内部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学科评估和教师评聘体系,同时优化科技成果管理流程,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各地市要善打"特色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武汉要发挥高校集聚优势,襄阳、宜昌要充分结合产业布局,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企业要甘做"践行者",主动对接高校创新资源,龙头企业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中小企业要积极尝试"先使用后付费"等新模式。同时,还需培育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潮涌荆楚千帆竞,创新引领正当时。随着《若干措施》的深入实施,湖北这片科教沃土必将迎来成果转化的“丰收季”。当高校创新活水充分涌流,当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湖北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朋雨(武汉市洪山区“新声洪亮”团队、洪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