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激励干部抢着“洗碗”、不怕“摔碗”》一文,精准戳中干部队伍中的“洗碗效应”痛点——“洗碗越多,摔碗概率越大”,道尽了部分干部“想担当怕出错、想创新怕担责”的现实焦虑。破解这一困境,激活干部担当作为的“一池春水”,关键要在思想破冰、制度兜底、考核优化上协同发力,让干部卸下思想包袱、筑牢制度靠山、找准奋斗坐标,真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敢闯敢干、善作善成。
思想破冰解顾虑,要以认知重塑给干部“卸包袱”。干部“不敢为”的根子,往往是“怕出错”的思想枷锁捆住了手脚。不少干部有干事的本领、想作为的热情,却被“干砸了咋收场”“出错了谁担责”的焦虑困住——面对征地拆迁的“硬骨头”,想牵头怕引发矛盾被问责;面对产业升级的“新课题”,想尝试怕走了弯路受批评。这种“求稳避错”的心态,本质是把“干事”与“出错”简单划等号,没看透“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才是最大风险”的深层逻辑。从基层的实践来看,很多通过政策解读会、担当事迹宣讲等形式,帮助干部厘清“干与错”的关系——改革创新中的“试错”不等于“失职”,推动发展中的“偏差”不等于“渎职”。正如“三个区分开来”中强调的,“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只有用精准的政策宣讲把“容错边界”讲透,用鲜活的担当案例把“实干价值”讲活,才能让干部跨过“怕错”的心理坎,从“不敢干”转向“主动干”,让干事热情不被过度顾虑浇凉。
制度兜底强底气,要以规则明晰为干部“筑防线”。如果说思想顾虑是“软障碍”,那“重追责、轻容错”的制度空白就是“硬瓶颈”。过去一些地方存在“一出错就问责、一问责就兜底”的简单化做法,哪怕是改革中的“小失误”也被过度追责,让干部成了“惊弓之鸟”——要么“躺平观望”躲着事,要么“绕道走”避着事。破解这一问题,关键是织密制度“安全网”,让干部实干有明确的“定心丸”。早在2019年,武汉就出台《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不仅明确10种免责情形,更清晰划分“可容错”与“不可容”的边界:把改革创新的探索性失误、服务群众的轻微偏差纳入容错范围,同时将违纪违法、失职渎职、谋取私利等行为坚决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既不是“一容了之”的纵容,也不是“一责到底”的苛责,而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让干部清楚“可为”与“不可为”的尺度。当制度能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负责,干部才会放下“干多错多”的顾虑,沉下心来抓落实、谋发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上。
考核优化树导向,要以精准评价让干部“有奔头”。考核是干部工作的“指挥棒”,“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惯性思维,恰恰是“洗碗效应”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过去一些地方考核干部,只盯着指标数据、不看过程努力,只看重短期结果、不关注创新突破,导致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干部“流汗又流泪”。要让干部敢创新、愿担当,就得让考核导向向“实干者”倾斜、为“创新者”站台。今年以来,武汉围绕落实支点建设“七大战略”,用心建立起差异化考核体系,充分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任务的特点,设置个性化、合理化的考核指标,推出“一区一策”“一企一策”的差异化考核机制,做到既看工作能力、也看创新价值、更看群众口碑。这种“量身定制”的考核方式,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创新守成没区别”的僵局,让“创新有回报、担当有奔头”成为鲜明导向。当考核能精准识别干部的实干与创新,才能引导更多干部跳出“舒适区”,大胆探索破解难题的新路径、推动发展的新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敢担当、善创新的干部冲锋在前。破解“洗碗效应”,从来不是给“躺平者”找借口,而是给“实干者”撑腰杆——思想上持续破冰,让干部“敢想”;制度上持续完善,让干部“敢干”;考核上持续优化,让干部“敢闯”。唯有如此,才能让“抢着洗碗”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让“不怕摔碗”成为制度的常态保障,汇聚起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干部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唐娇(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