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变“沉睡资源”为“发展资本”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11: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湖北省以“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国有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一场深挖发展潜力、重塑发展动能的前瞻性改革,旨在从自身内部挖掘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长期以来,“家底丰厚”但“现金匮乏”是许多地方发展的真实写照。湖北作为生态大省,坐拥广袤的森林、丰富的水系、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及遍布全省的各类文旅资源。然而,这些资源若仅停留在静态的报表上,便是“沉睡的宝藏”,无法直接形成投资,无法在市场流动中增值,无法有效支撑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正是唤醒这些宝藏的第一声号角。核心在于确权与定价,通过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价值评估,将那些模糊的、不可计量的资源,转变为权属清晰、价值明确的资产。譬如,一片国有林场的碳汇能力、一个水库的水资源使用权、一栋闲置旧厂房的经营权,都可以通过科学评估,成为能够入账、能够交易、能够抵押的“资产包”,意味着开始用资本的眼光,重新审视和配置一切可用的国有资源。

资产化是基础,而“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和“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则是让资产“活”起来、“流”起来的关键机制。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存量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和流通的证券产品,能够一次性盘活巨额存量资产,收回的资金可用于投资新的重大项目,将固态的、沉重的不动产转变为轻盈的、可交易的“金融活水”。杠杆化着眼于放大国有资金的效能,改变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单向消耗”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模式,以少量财政资金作为“引子”,撬动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让有限的国有资金从“独奏者”变为“指挥家”和“合伙人”。

“三化”原则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资产化是“确权”,解决“是什么、值多少”的问题;证券化是“赋能”,解决“如何流动、如何增值”的问题;杠杆化是“放大”,解决“如何以小博大、引导社会合力”的问题。三者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构建一个高效、顺畅、规模持续扩大的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当其他地区仍在为闲置资源想不出办法、找不到路径时,湖北的探索证明了国有资源的价值潜力,无论是西部的生态资源转化,还是东部的工业遗存活化,抑或是县域的闲置资金利用,都可以从湖北实践中找到适配方案。

前瞻值得肯定,审慎不能忽视,激活固然重要,规范不可或忘,在推进过程中,必须警惕可能伴随的风险与挑战。首先,要严防为了证券化而证券化的倾向,不能将无效益、无现金流的“不良资产”强行包装上市,确保资产的真实质量和项目的可持续性。其次,要驾驭好“杠杆”的双刃剑,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机制,确保杠杆水平与地方的财政承受能力、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相匹配,避免盲目扩张。最后,必须坚守“公共利益”的底线,做到过程公开、程序透明、定价公允,确保改革红利最终惠及于民,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

湖北的“三化”改革,是一次向存量要增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深刻变革。它试图将荆楚大地上沉睡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一切闲置的、未充分利用的国有资产,点化为驱动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本。这条路充满希望,也布满挑战。它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魄力与定力。期待这次探索,不仅能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赢得先机,更将为全国层面的国资管理改革提供一个经验样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明轩(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詹蔷】